|
1基本介绍编辑
来源介绍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原文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作者:周敦頤(宋)。後人有紹興籍的魯迅(周樹人)、周作人是其第32世孫,周恩來是其第33世孫。廣州市白雲區龍歸鎮南村是周敦頤第9代後人的聚居地,現在已經到第31代。此外廣東潮陽,浙江諸暨、金鐄地都有周敦頤後人分布。)
導讀:
《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 。全文249字。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文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該文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中,又特別突出聖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該文對後世影響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盡皆收入。
太極圖解: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最高級、最標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以旋機為運動形式,以圓融為運動品質。
太極圖是圖式最簡單、內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內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質、能量、運動、結構等內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
太極圖是對事物運動和結構成因的圖解,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太極圖中的"S"線將太極圖清晰地分為兩個關聯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是有結構的。
2、太極圖的兩個部分用不同顏色相區別,分為陰和陽,以"S"線相隔,表明這兩個部分是相互獨立、不容混淆的。
3、太極圖的兩個獨立塊面各有一個對方的小點,即陽塊中有陰小點,陰塊中有陽小點,表明同一事物結構中的獨立部分與對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關系。也就是說,雖然陽中含陰,陰中含陽,互相包含,但是不論是塊還是點,都是絕對獨立的,沒有混淆界線。
4、太極圖是圓形圖,一是表示運動和結構有規則,二是表示運動以旋轉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運動是流暢圓潤的。
5、太極圖是對稱圖,整個結構均衡對稱,表明一個穩定的結構其內部能量是均衡的,獨立的雙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結構地位。
6、內部絕對對稱的圓圖也表明,太極的運動是無擺動、無震動的旋轉運動。
7、太極圖的陰塊和陽塊都有大頭和小尾的形狀,表明事物運動是有方向性的,可以顯示太極圖的正旋與反旋的旋轉方向。
8、太極圖陰塊和陽塊的大頭與小尾,還表示陰塊和陽塊在旋轉中的強弱變化,大頭為強,小尾為弱,在大頭處有對方的小點,同時與對方的小尾銜接,這就顯示了太極內部兩種能量的變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變的變易性,呈現出物極必反的狀態,這就是易理產生的根源。
9、根據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我們能看到,太極圖是由兩個平衡對立的陰陽魚組成的。陰陽互化而萬物出。①太極圖與道家的“物極必反”理論相對應。也就是說道家認為:事物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樂極則生悲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陰陽的平衡才能構成和諧的“道”。道家把陰陽太極理論整個運用到了其思想體系中。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道家認為萬物是由陰陽構成的,而陰陽又構成了“道”。②儒家同樣認為陰陽是一個平衡的整體,太極圖中陰陽各自參半,形成天平一樣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將破壞平衡。所以我們就必須要保證陰陽的和諧、平衡。這與儒家提倡的“中庸”理論相吻合。③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道教的發展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性;提倡“中庸”的儒家思想統治了我國幾千年。無論怎麽講,太極一圖對我國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綜上所述,太極圖有七大含義:結構、規則、玄機、均衡、圓融、變易和方向。
太極圖說全釋:
上篇
第一節:自無極而太極。
周子原書有‘自’,朱熹刪訂之。是知無極無自故。極,言對待之極至也。與‘儀’類同,然儀以用身外易知,極乃天地造化之極,有自於其中,難以言也,故異之。無極,極化謂太極,去極化達無極。兩極並舉,對立之成也。兩極調和謂中,然中庸,非此無極也,中庸之盡也必以此,故以異乎彼者言之於道源也。道者萬物玄同圓覺之修,盡歸者此無極也。所謂無極,即非無極,是謂無極,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謂凡夫。
梁武帝問李興業“太極”有無,李以“易有太極”對曰:“是有”。邵雍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焉。”“一氣分而陰陽判。”(《觀物外篇》),劉牧曰:“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儀。”(《易數鉤隱圖》)無極而太極,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門,謹此。
第二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動而生陽,是本自非動也。本自非動不謂靜,有以別於後之謂靜也。一動一靜,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觀之謂一陰一陽。若非一之,則其一體而運,非相,非非相。為以一之,故得互為其根,成就兩儀。兩儀立,陽變陰合,化中偏正,萬象成焉。
第三節: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陽變陰合,化中偏正有差,萬象成焉。如於道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乃陰陽歸極中也,偏正出萬象。
五氣(氣):水、火、木、金、土。
四時(質):木、火、土、金、水。
氣質並行,是生萬化也。
五行一陰陽也,……:此明於生化之道,破五形相歸陰陽,陰陽非相即歸太極,極亦非,是則無極。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謂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無極之真者,非動,非非動之體也。二五者,五氣、四時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極,感化之體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書之言‘幾’者,當謂於此。
凝,凝滯,是成相體也。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傳有以述焉,是明於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於此圖上下通達之行也。故‘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明其行行之謂也。
第五節: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二氣者:乾坤,天地之氣也;男女,陰陽之氣也。化生萬物之理,乃二氣變合之道也。生生之謂,乃各為陰陽、天地之效而變化也,是得無窮。所謂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謂天地、男女。
第六虛節:上述五節,可列五行歟?下亦一五節,其亦可列一五行歟?存之。
下篇
第一節: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處究小宇也,形異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萬執。靈秀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歸。一形一神,神變形合。善惡秉陰陽,萬事類萬物。感動者,‘非幡非風,仁者心動’也。此可謂‘生生’。
第二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人極類太極。人極之先,不惟人得之。中正,何非中庸,法於無極。仁義乃成生生之易,法於陰陽。非動,非非動之體,有似於靜,故主靜焉。天地、日月、四時、鬼神,聖人合之,成三之蘊也。調和之,盡象窮理。此可謂之‘離明’。
第三節: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吉兇生大業。定吉兇者,明悖逆順成也,以之一人性。此可謂‘順逆’。
第四節: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於大化。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與歸歟?! 原始,還原本始。反終,返終也。終始本一,至矣。死生之說,歷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練,謂之聖人。此謂‘修道’。
第五節: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達也。易者死生反類之變也。本立而道生。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於至善。此謂‘無形’。
第六虛節:
全書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圖與書:形而上者謂道,形而下者謂器。
余續博註:
原圖本是“動陽”與“靜陰”,而“陽動”、“陰靜”則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莊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莊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周易系辭》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說》)。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
明曹端,讀《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曰:道在是矣。篤誌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
天地自然圖
上下一轉,五行非有,是謂天地自然也。此以玄同圓覺為修,不以漸次為要,是頓教法也。以禮要知之,周子太極圖確乎儒書也。
通書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
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
西 銘
(《訂頑》、《正蒙》):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誌。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賜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小註:正蒙者,誠之,躬行之而已矣。疑者自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