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的話
吳嘉真記錄
第五天早上,此事非同小可…這個事情有三部曲:
第一部,道理懂了沒有?專有名詞叫做:見地,也就是理論。一些基本的道理你知道了,第二部更重要、更重要,你知道了,你相信了沒有?你知道了你不相信,你搞了個半天還是唯物論,那不成的,佛法不搞唯物論。
唯物論也者,我所了解的,一句話:物質在變化中的斷滅論。物質在變化中的斷滅論叫做唯物論。佛法搞解脫,不搞唯物論,當然也不搞唯心論,甚麼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最後都把它否定掉。不搞唯心論,也不搞心物合一論。幾個大禪師說過這些,特別釋迦摩尼佛自己說了一大堆,最後祂否定掉了,祂說:「我說的話,一點意義都沒有…」。
懂了,相信了,要去實行啊,懂了、相信了去實行,這叫做行願!怎樣實行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究竟是甚麼?究竟是哪裡來的?究竟回歸到哪裡去?這幾天不是已經大略的報告了,從種子識、阿陀那識那邊來的。然後呢?懂了幹甚麼?
說到《百法明門論》,我第一次到廣州師範大學去交流,就跟他們講《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講甚麼?講我們身心內外的內容,裡面一百種是天親菩薩從《瑜珈師地論》裡六百六十種,簡化成九十四種有為法,六種無為法。
甚麼叫有為法呢?千萬千萬記著,「凡存在必有為法」。《中庸》的初步,中庸的起用,起有為法要把它變成無為法,天命之謂性,是形而上的,天命本身不在有為法和無為法中,它是天命;「天命之謂性」起用了,性者存也,存存謂之性,起用了,拉回來歸到天命,把存存歸到天命,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每分每秒都在存存裡面。如果沒有存存,只有天命,不叫作道。存存是甚麼?一陰一陽之謂道,沒有陰陽有個甚麼道呢?但說到究竟,陰與陽未相合之前,本身是不生不滅的。
道理把它搞通透搞清楚,起碼的《百法明門論》了解自己。接下來,也好重要,《八識規矩頌》,是用來了解自己過去、現在、未來,在六道輪迴裡面怎麼解脫的一個過程。唐玄奘《八識規矩頌》不得了的,第一頌講「性境現量通三性」,最後講「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簡單扼要的解釋這兩頌。頭一頌的「性境」就是現象,性有三性:善、惡、無記。「境」就是境界,眼耳鼻舌身的境界。性境就是主觀接觸客觀,主觀也可變成客觀作為對象。主觀首先是「見分」,就是認識的功能;認識的功能有個現象,叫作「相分」,沒甚麼不容易了解的。性境是率爾的,法爾如是的,當下起來,當下出來的。「性境現量」,當下出來,現在所展示的種種現象,叫現量。「性境現量通三性」,特別是指欲界,在欲界搞眼耳鼻舌身。
我們凡夫非吃不可,到了羅漢道不吃了。各位非經過羅漢道不可,這個叫做了分段生死。要了分段生死,在哪裡分段?在六道裡面分段,業力輪迴,在六道裡面輪迴業力,我絕對相信;你不相信,你的業力貪瞋癡,死後不能到阿彌陀佛那邊去,在地獄、餓鬼、人、天、阿修羅道裡輪迴,一定的,一定、一定的,我是相信的。
不要在六道輪迴裡面搞了,要怎麼樣?把八識轉過來,最後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還沒轉之前是凡夫。「受薰持種根身器」,受薰,薰來以後,持種,自己把自己緊緊的抓住,緊緊的抓住自己,抓住阿賴耶識,抓住種子識。「根」,就是根根,六根、意根(第七識)…,阿賴耶識有根根嗎?阿賴耶識當然也有根根,阿賴耶識的根根在哪裡?不就在阿陀那識那裏,你研究物理的,研究哲學的,研究醫學的,如果沒有根根,一切都沒有。根根也者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樹沒有根根,怎麼能成為樹呢?人的根根哪裡來的呢?阿陀那識那裏來的,怎麼沒有根根。阿賴耶識受薰,甚麼薰?淨薰和垢薰,貪瞋癡慢疑惡見是垢薰,超越、不搞貪瞋癡慢疑惡見就叫做淨薰,除了超越、不搞貪瞋癡慢疑惡見,還有一個甚麼叫淨薰呢?沒有貪瞋癡,在純善中,淨了。所以維摩詰就講:「心淨即國土淨」,心淨一定會出大光明,你相信了沒有?悟道的《楞嚴經》,觀音法門有一句話說:「淨極光通達」。
「淨極光通達」,「心淨即佛土淨」,這一定的。你們搞了幾天,有些報告還可以。但是第五天了,你沒有靜下來,還在那裏散亂一片,所以每一次禪修都是白搞的!淨極光通達,要淨薰。「身」是身體,「器」是器世界,要跟內內外外主觀客觀合在一起,「受薰持種根身器」,主觀客觀的存在搞在一堆。八識規矩頌講第八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公」,投胎了。投胎有兩種,一個是盲目眾生的投胎,一個是菩薩度眾投胎,超越貪瞋癡,跟眾生綁在一片,跟眾生在一起又超越眾生,為眾生服務,沒有自己,叫做菩薩。首先要成菩薩,菩薩還不行,還要到阿彌陀佛那裏去,那裏好多菩薩,包括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不是在內院那裏修,那裏等嗎,一生補處,將來會成佛。每一個眾生,只要你到阿彌陀佛那裡去,都有機會成佛,慢慢成菩薩,不過不是胎生,阿彌陀佛那裡沒有胎生,《無量壽經》裡面講,在阿彌陀佛那裡,你還懷念胎生,五百年不能見到佛,嚴重喔!那裏不搞胎生的,只搞化生的變現,以前講過的,無上至高功德的成就,是化生的成就。
「去後來先做主公」,你完全沒有投胎之前,你從哪裡來?這就是講你們,講眾生,包括我自己,自己沒有投胎之前你在哪裡呢?在座的知道沒有?你去研究沒有?自己不看書,不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面,怎麼可能知道答案?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有回答、有回答、有回答,我說了三遍:在「無何有之鄉」。肇論裡面回答的,在「無何有之鄉」,甚麼無何有之鄉呢,跟宇宙和在一起,打成一片,自己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沒有自己的。那麼開始你投胎了,就怎麼樣呢?要超越這個那個:「這個就是」。超越形上和形下了,你自己慢慢去證,慢慢去了解,好深喔…。「去後來先做主公」,你再投胎,那個阿賴耶識馬上就來了。「去後」,死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後脫離。由下部漸冷至頭面或眼部,熱力最後滅者,即生天道或阿修羅道;在心胸部份熱力最後滅者,即生人道;如腹部熱力最後滅者,到餓鬼界;膝部熱力最後滅則至畜生道;足心如此,則入地獄。飲食男女,實在說來是個地獄!我是講佛法,不是講我自己的話!
好不容易,一大早起來,把我相信了解的告訴各位,你究竟是要到天國,還是要到餓鬼界、地獄界呢?阿彌陀佛那裡就是天國,你我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那就不搞、不混庸俗了。
昨天我午睡時,想到我自己的貪瞋癡,和眾生的貪瞋癡糾纏在一起,不得解脫,所以我不行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那能不能搞得成呢?……不急嘛,我認識了,我慢慢的、慢慢的往前走…。
剛才的報告,是講我自己的認識和經驗,你看南老師的書,你看好多經,你究竟懂了沒有?如果沒有懂,你看有甚麼用呢?
看經典,首先有兩點,第一、書一拿來,你從它前面說甚麼開始,它結尾說甚麼,有大前提、有結論,然後決定要不要接著看。舉例,你讀《金剛經》,《金剛經》當然非常好,好得不得了,金剛經一開始怎麼說,結尾又怎麼說?金剛經一開始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生其心」,金剛經第一句話就把佛法的一切說光了。它的條件是甚麼?「善男子、善女人」,要善啊,你不善,想進到《金剛經》,不可能的。為什麼要善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成無上正等正覺。
甚麼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成佛,當然方法我已經講過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修甚麼,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在方法上,用甚麼來破這個有為法呢?我們被有為法困死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六道裡面,被貪瞋癡、有為法困得死死的,所以除了用六波羅蜜來破以外,沒有第二個方法,所以金剛經結論:「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每一點每一點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方法是六波羅蜜,知道無四相,還有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可得,等等,這些都要在實際的修行上去實現。心經說得好,一切本來無所得,所以臨濟禪師說:
要無念、不取,歷歷孤明。
各位好好、慢慢的修,當然,你專修一念阿彌陀佛,沒有不好,非常好,如果你要深化地了解自己,《八識規矩頌》是好重要、好重要的。
祝福!
祝福啊!
2019年2月10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