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胎因緣與受精卵形成过程之比較
余曌
佛教有八苦之說。《大般涅槃經》言:“比丘,苦諦者,所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八苦中,以生苦較不易理解,因為人很難回想起在子宮中的經歷。孔子稱:“未知生,焉知死?”重視人在“生”的過程。不過,此“生”指的更多是人出生以後如何在倫理社會合乎道德禮儀地生活,並不包括人尚為胚胎時的經歷。現代醫學在胚胎學方面的研究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人從受精卵到成熟個體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很早就提出有關人如何受胎與出胎,以及胚胎各個階段如何發育的情形,主要可見於四處:(一)天竺須賴拏國三藏僧伽羅剎造,後漢安世高譯《道地經》卷一第五章《五種成敗章》,講述胞胎在母體內三十九周之情形,為中土最早引入胚胎發育觀點的佛經。同本異譯有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出三藏記集》稱《道地經》所依梵本抄出《修行道地經》所依梵本,相關內容文字相似。兩本關於胚胎的內容沒有後出本詳盡。(二)西晉竺法護譯《佛說胞胎經》(簡稱《胞胎經》),或云《胞胎受身經》,太安二年八月一日出。(三)唐朝菩提流支譯《佛為阿難說處胎經》(簡稱《處胎經》),收在《大寶積經》卷五十五,第十三會《佛為阿難說處胎會》,先天二年編。(四)唐義凈譯《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簡稱《入胎經》),原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一《第二門第十子攝頌之餘難陀因緣》和卷十二第二門《第十子攝頌難陀因緣之餘》,景龍四年於大蔫福寺譯,後收在《大寶積經》卷五十六和卷五十七,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先天二年編。《胞胎經》和《處胎經》同本異譯,《入胎經》較前兩經增加難陀出家因緣的內容。本文以《處胎經》為主,其他經為輔,作為佛教胚胎觀的來源資料。那麼,佛教胚胎觀和現代胚胎學能不能相互參照,以兼容的態度去看待人在“生”一過程中的問題呢?本文通過對比入胎因緣與受精卵的形成过程,初步探討此問題。
目前學界討論佛教胚胎觀的有鄭志明的《佛教生死學》第三章《佛教經典的胚胎生命觀》,林崇安的《佛教生命觀與宇宙論》第一章《生命的延續與生死》,釋昭慧的《佛法的“生命”觀——兼論人類胚胎(胎兒)的地位》等等,均從佛教經典著手分析佛教胚胎觀,並未結合現有的醫學成果。關於現有醫學成果,本文主要參照李繼承等主編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第9版),謝辛等主編的《婦產科學》(第8版),曹澤毅等主編的《中華婦產科學》、李玉林等主編的《病理學》(第8版)和王衛平等主編的《兒科學》(第8版)等醫學書籍,以及相關醫學期刊論文。
現代醫學以受精作為胚胎發生的起點,并將人胚胎發育過程分為胚前期、胚期和胎期三個時期,經歷38周(约266天):1、从受精到第2周末二胚层胚盘出现为胚前期;2、从第3周至第8周末为胚期,于此期末,胚的各器官、系统与外形发育初具雏形;3、从第9周至出生为胎期,此期内的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继续发育成形,部分器官出现一定的功能活动。此外,从第26周胎儿至出生后4周的新生儿发育阶段被称为围生期。關於受精,現代醫學主要從精子和卵子的相遇開始談論,即研究發育正常且獲能(精子在通過子宮和輸卵管時獲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的精子與發育正常的卵子結合過程。總而言之,受精成功的基本條件為健康的生殖細胞在限定時間內相結合。
佛教則以“因緣具足”作為入胎的起點。所謂“因緣具足”,即入胎的每一個過程都滿足種種條件。第一,男女雙方需起心做交合之事,以吸引中陰身的現前,求生母胎之中。所謂起心,《胞胎經》稱為“塵染心”,《處胎經》稱為“愛染心”,《入胎經》稱為“染心”,均指男女雙方的情慾念頭。所謂中陰身,《胞胎經》稱“來神”,《入胎經》稱“中蘊”。《道地經》解釋稱,人死之時“身精識滅,中便有陰”,並將肉體與中陰的關係比作印與泥、種與根:“印好埿,埿中便有印,像印亦不往至埿,埿亦不離印像。譬如種生根,種亦非根,根亦不離種;人神亦如是,小大如法,從生往至中,從是本會有。”《大般涅槃經》中亦有印與泥之譬喻,釋“中陰”為:“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是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中陰經》稱如來滅度后,入與中陰而教化眾生,并稱:“此中陰形極為微細,唯佛、世尊獨能覩見,然此眾生——有學、無學,一住、二住乃至九住——非彼境界所能覩見。”可見,中陰身所指的是眾生在死後尚未變成另一種生命形式的過渡期的存在形式,非肉眼可查,存在的具體形式由眾生生前所造因緣來決定。如果生前在愛慾煩惱中不得解脫,中陰身則會被其他眾生的愛染心所吸引。
第二,中陰身與男女雙方具有成為親子的因緣業力。《胞胎經》稱:“或父母務來神卑賤,或來神貴父母卑賤,是故不相過生;等行等志,俱貴俱賤,心同不異則入母胎。何故母不受胎?無前諸雜錯事不和調事,等意同行,俱貴俱賤,宿命因緣當應生子,來神應遇父母而當為子。”佛教講究眾生之間的緣分,所謂緣分即是因緣業力牽引,無緣則無法入胎。《處胎經》稱其為“業緣”,《入胎經》稱其為“相感業”,意思都相近。此種因緣也表現為中陰對男女雙方的愛念。《處胎經》中稱:“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云何為二?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瞋,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瞋,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瞋愛心者,則不受胎。”即男女交合之時,中陰身受愛染心吸引而來,見男女雙方,或愛男憎女,或愛女憎男,想要共行愛慾,則滿足入胎條件;若不起愛憎心,則不會入胎。接著,中陰身隨其因緣業力,感受到種種逼迫,如寒冷、大風、喧鬧、雲霧等等,故想得到舒適之環境,復做十種妄想,“云何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昇臺殿、我昇床座、我入草菴、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即為進入種種房屋巢穴中的一類妄想。待中陰身做念進入,便得以受胎。可見,中陰身入胎時,受種種顛倒妄想左右,境隨念轉,念隨境生,難得安樂。
由此,也可將中陰身進入建築視為受精卵著床子宮的各色象征。精子進入陰道後,需7個小時達到輸卵管,與停留在此處的卵子相遇,并釋放出種種酶,溶解卵子外圍物質,與卵子接觸而結合,完成受精過程;接著,受精卵經過5至6天的有絲分裂,方能到達子宮,接觸到子宮內膜,再經過5至6天,完成著床。總而言之,即受精卵經過沿著一條通道(輸卵管),進入居所(子宮)。
第三,母親處於納胎期,男女雙方身體健康。《入胎經》中此段描寫最為清楚,稱:“言月期至者,謂納胎時。難陀!有諸女人,或經三日、或經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緣經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無威勢多受辛苦,形容醜陋無好飲食,月期雖來速當止息,猶如乾地灑水之時即便易燥。若有女人身有威勢常受安樂,儀容端正得好飲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猶如潤地水灑之時即便難燥。云何不入?父精出時母精不出、母精出時父精不出、若俱不出,皆不受胎。若母不淨父淨、若父不淨母淨、若俱不淨,亦不受胎。若母陰處為風病所持,或有黃病痰癊、或有血氣胎結、或為肉增、或為服藥、或麥腹病蟻腰病,或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藤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恒血出、或復水流,或如鵶口常開不合、或上下四邊闊狹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內有蟲食爛壞不淨,若母有此過者並不受胎。”主要包括三點:
1、女人“期水”至,適合納胎。所謂“期水”,近似現代醫學的排卵期。排卵期,卵泡分泌的雌性激素達到高峰,會促進宮頸黏液分泌增加;此時,宮頸外口直徑達到最大,可達3mm,種種條件最適宜精子通過。古人可能根據宮頸黏液的分泌情況判斷女人是否到達納胎時。與此同時,女性子宮內膜增厚,富於營養物質,有利於受精卵的著床發育,而營養物質的來源自然是母體本身,因此母體攝入的飲食結構也決定子宮的健康程度。故經文用“乾地”與“潤地”來形容是否適宜納胎的子宮。
2、精子、卵子需同時出,且都健康。所謂父精母精,所指即生殖細胞;若不同時出,則不能相遇而受胎;若不凈,生殖細胞任意一方不健康,如每毫升精子數量少於500萬個、畸形精子數量超過20%、精子活動力太弱或卵子發育不正常,受精可能性都會降低。
3、女人的生殖系統健康。經文中描述了二十來種生殖系統患病的現象。比如“黃病痰癊”、“血氣胎結”,為描述陰道分泌物異常症狀,可能為感染、炎症或子宮功能性出血;“產門如駝口、或中如多根樹、或如犁頭、或如車轅、或如藤條、或如樹葉、或如麥芒”,為描述子宮頸異常症狀,有炎症或瘤變的可能;等等。
滿足上述三個條件,方能稱得上“因緣具足”,中陰身得以初入胎。此時,佛教稱此身為“羯羅藍”(《入胎經》)、“歌羅邏”(《處胎經》)或“胞胎”(《胞胎經》)。羯羅藍,梵語為kalala,《一切經音義》卷十三稱:“歌邏羅,梵語,初受胎時父之遣泄也。” 卷四十七稱:“羯羅藍,梵語,舊言‘歌邏邏’,此云凝滑,父母不淨合和,如蜜和酪,珉然成一,於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漸結有肥滑也。”據本文所參照之《入胎經》、《處胎經》等等,稱“羯羅藍”為殘餘在女性體內的精液似不準確,應為開始分裂成胚泡的受精卵。《入胎經》用青草、牛糞、棗酪所生蟲為譬喻,說明“羯羅藍”是基於父精、母血、因緣和合而生。父精、母血為“羯羅藍”構建新的個體的地水火風之基礎,而因緣業力則形成這個個體的先天個性。形成比較的是,受精卵的染色體來自父母雙方,生殖細胞結合後發生減速分裂,減速分裂時會發生染色體聯合和片段交換,故來自父母雙方的染色體混合,使受精卵發育而來的新個體即有父母雙方的遺傳特點,又有與雙方不同的性狀。現代科學手段可以對基因進行編輯與改造,但對到底是什麼因素左右了自然的染色體聯合和片段交換過程,目前科学並沒有答案,只能以佛家“因缘具足”之说来解释了。
尚德讀後:
理路清晰,淫根與形上相關。
二o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