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0년(현종 1) ‘당주(溏洲)’ 사액
新溪書院 盧禛
八松先生文集 鄭必達(1611~1693) 可行(가행) 八松(팔송) 晉陽(진양)
八松先生文集 鄭必達 八松先生文集卷之六 祝文 新溪書院重修還安時告玉溪盧先生文
八松先生文集卷之六
祝文
新溪書院重修還安時告玉溪盧先生文
於穆維廟厥初以庳順勢卽宜乃新斯理輪奐衆瞻羹墻 在是盛德之光陟降臨只猗歟先生間生南紀體用之學 遠大之器忠孝之性篤實之履前人立言豈盡一二還安 有期興慕冞至以日之良以敦厥事詩禮一邦俎豆千祀
정필달(鄭必達) 1611년(광해군 3)~1693년(숙종 19)
八松先生文集卷之六 / 祝文 / 新溪書院重修還安時。告玉溪盧先生文。
於穆維廟。厥初以庳。順勢卽宜。乃新斯理。輪奐衆瞻。羹墻在是。盛德之光。陟降臨只。猗歟先生。間生南紀。體用之學。遠大之器。忠孝之性。篤實之履。前人立言。豈盡一二。還安有期。興慕冞至。以日之良。以敦厥事。詩禮一邦。俎豆千祀。
......................
滄洲 鄭光淵 1600 1667 河東 止叔 滄洲
思菴 朴鳴震(1605선조38~1661현종2)
감수재집(感樹齋集)
저자의 손자 朴鳴震(1605~?)의 「思菴公實錄」을 附集하여 1914년 安義郡 長水洞에서 활자로 8권 5책을 인행하였다.《초간본》
感樹齋先生文集 附思菴公實錄 祭文 菁川姜汝載
嗚呼天與公以才而漑而不食天付公以德而澤而不川雁塔之名豈才之售
六十之年
在德則嗇孰謂天福善孰謂天壽仁直欲碎首 缺 門問厥由而不可得者也嗚呼哀哉儒林寂寞不須云云而吾人私痛曷有窮己吾將孰爲之警病將孰爲之砭自少見知之深情義之篤猶有赤心者知之而病不能候殮不能撫葬不能臨平生一哭又後於朞幽明之間孤負多矣嗚呼哀哉靑霞地下脩夜不暘白首人間孤蹤何托居諸易邁琴期又至一盃淸酌距盡東海之深情大聲長號悠悠萬古之長辭嗚呼哀哉
感樹齋先生文集 思菴公實錄跋 跋 [思菴公實錄跋[朴炳喆]]
於乎公稟質純仁志氣磅礴幼而失怙一遵慈訓有如老成旣長受業于桐溪鄭先生之門勉焉慥慥博學審問孜孜日新仁廟十三年乙亥中司馬遊泮宮時嶺儒以玉溪盧先生書院額號事伏閤公以疏首赴任蒙允累參東試竟屈未幾年聞桐溪先生易簀致奠成哀還于舊第慨然以遯跡之意自許每月朔望瞻掃先瑩不勝感慕自號思菴蓋取寓懷之意也天不假年遽爾而卒
享年五十七
噫公之懿行遺訓亦足爲斯文之標準世遠人微藁本若干篇沒入火燼豈不悵然魯論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傳云人之心見於書猶畵工妙著於物爛篇中挽䛶亦足以盡發公之微行而雅風餘韻染濡於二百然後人耳目焉百世不惑非公之謂耶略敍尾末以示來裔焉甲寅三月下捖後孫炳喆謹跋
.................
박명진(朴鳴震) 朴鳴震(1605~1661)
[생원] 인조(仁祖) 13년(1635) 을해(乙亥) 증광시(增廣試) [생원] 3등(三等) 3위(33/100)
자(字) 대이(大而)
생년 을사(乙巳) 1605년 (선조 38)
합격연령 31세
본인본관 삼척(三陟)
거주지 함양(咸陽)
선발인원 100명 [一等5‧二等25‧三等70]
전력 유학(幼學)
부모구존 자시하(慈侍下)
[부(父)]
성명 : 박윤경(朴胤庚)
품계 : 종사랑(從仕郞)
[출전]『숭정8년을해10월초4일증광사마방목(崇禎八年乙亥十月初四日增廣司馬榜目)』(국립중앙도서관[古6024-127])
......................
思菴 朴鳴震(1605선조38~1661현종2)
思菴公實錄 跋
天不假年 遽爾而卒 享年五十七
甲寅三月下浣後孫炳喆謹跋
생년 을사(乙巳) 1605년 (선조 38)
1605+57=1662-1=1661(현종2)
......................
玉溪先生續集卷之四 外集
詩○五言排律
新溪書院請額疏疏頭進士朴鳴震 製疏察訪鄭光淵 筆削宋尤菴時烈
伏以。世道之升降。由於治化之汚隆。治化之汚隆。實 係於人主崇奬之如何耳。臣等歷觀往古致治之帝 王及我盛朝列聖之圖理。自及至理 刪去如何莫不以崇 儒重道褒奬先賢。爲升世道隆治化之先務。國脈以
:: ::
之扶植。士氣以之激勵。其在我我字下加 朝字。如何 成廟以下 數聖朝積洽培養之餘。自成廟至培養改以 列聖相承。右文興化。如何。 之餘二字。 刪去如何。 五賢臣者。蔚然輩出。倡明道學。爲一代儒 宗。洎我宣廟朝。聞而知之者。有若先正臣盧禛。以 大學修齊治平之術。遭遇盛際。贊襄至理。而壽不 稱其德。位不極台輔。以家宰終。宣祖大王嘉其孝 行。旌表其門閭。仁祖大王賜諡曰大孝。式至子我 聖上。崇儒之率由成憲。褒奬之次第修擧。蓋無所不 用其極。一國臣民。惟忻鼓舞。快覩文明之聲敎。而快覩 與聲敎不親。改辛被。如何。願惟先正臣禛書院自顧至院八字改以獨惟□□。如何。
:: ::
之在厥宅里者。迄未蒙揭額之賜。士子之藏修寓 慕。搢紳之行過致敬者。靡所瞻仰。齎咨歎惜。咸以爲 明時之一大欠典。臣等之百舍重趼。瀝血叫閽。雖 欲已。得乎。伏願殿下試垂睿聽焉。臣等謹按。文孝 公臣盧禛。文孝公臣盧五字刪去。如何。以正德戊寅。生于咸陽。實 典文獻公臣鄭汝昌同閈。其父臣諱友明。受業於汝 昌之門。自實與至門。改以其父友明實與文獻公臣鄭汝昌同里而受業。如何。以學行 薦授顯陵參奉。自顯至奉。改以齋郞。如何。禛之學。得之家庭。則 其淵源所自。蓋可想矣。生而質美。穎悟絶倫。其在孩 提。父手寫朱子箴銘以敎之。應口誦無礙。父大奇之。
:: ::
已知其爲大儒也。自己至也。改以期以远大。如何。甫六歲。父歿。哭泣 秉禮如成人。母泣勸從權。自母至權。改以其母涕泣。勸以從權。如何。對曰。 兒今六歲。比免喪則八歲。八歲之人。不服父喪。可乎。 從其兄廬墓。以旣三霜。鄕人莫不歎異。服純孝之出 天也。服字。改以以爲。之字刪去。如何。稍長能自勉能自勉。改以自力於。如何。爲己 之學。文義日進。嘉靖丁酉。選入大學。與金麟厚, 金繼 輝, 盧守愼諸名流。爲講道講道。改以道義。如何。交。華聞曰播。未 釋褐。而朝廷已知有盧禛矣。丙午。登第。選補槐院。再 薦史局。皆不就。爲母乞養。出知知禮縣監。以廉簡著 績。明廟特賜豹褥以奬之。未及瓜。以弘文修撰召
:: ::
入。未幾。擢拜副提學。入侍經幄。敷奏明剴。進止聞 雅。領事臣尹漑出語人曰。眞講官也。逮于宣廟朝。 承召屢至。而母以親老承召屢至。改以屢承召旨。而每字。改以輔字。如何。 乞歸。御筆特拜嶺南方伯。感激恩眷。黽勉赴任。 宣化興學。纖細畢擧。儒臣金繼輝代莅歎服曰。不料 德行文學之士。兼有如許吏才也。自德至也。改以其文參吏才兼備如此也。 乙亥。拜大宗伯。移冢宰。而皆以母病陳章未未字改以不字如何 赴。時禛年五十八。侍母疾嘗惡惡字。改以利字。如何。甛苦。及丁 憂。廬墓。丁憂廬全四字。改以居喪倚廬。如何。雖大風雨雪。不廢上塚。祈 寒盛暑。下脫衰經。服關。旋遭國哀。疾驅奔奔字。改以入字。如何。
:: ::
臨。宿痾因劇。拜大司憲, 大司馬。皆未久而遞。復爲冢 宰。病已革矣。戊寅八月。卒于京師。自拜大司憲至八月。皆刪去。卒字上。 加遂字。如何。洛中士大夫。傾朝奔哭。街童走卒。無不悲慟。 其返葬也。數郡畢至。未至者。爲位而哭。數郡畢至。改以會者傾數 郡。未字上。加其字。爲字上。加則字。如何。此禛出處終始。且載諡狀且載諡狀 所去。如何。之梗槪也。夷考其平生。夷考上。欲添今以太史之所第錄。鄕人之所覩 記十四字。平主下。加則字。如何。學究性理。行隆孝友。以窮養達施立 志。以致君澤民自期。在休告乞歸養。而益切箴警之 忠。告乞歸春四字。改以退字。如何。典郡邑任方面。而常遺去後之思。 典郡邑任方面六字。改以莅吏民。如何。至於文章詞命。潤色皇猷。則乃
:: ::
其緖餘。而每以事親日短。不樂仕宦。決科三十年。在 朝不滿三載。之才之學。未盡展布。豈非邦國之不幸。 士林之無祿。而而字。改以哉字。如何。惟其至行德懿。可以模範 後人。遺風餘韻。足以聳動衰俗。則其人雖亡。而其功 與澤之在斯世斯民者。豈淺淺哉。若其學文造詣之 淺深。則非臣等譾陋所可窺測。而以一時儒臣定論 質之。之字下。加則故處士四字。如何林薰之狀曰。半世功力。專在大 學。嘗所尊信愛玩者。論語近思錄而已。故相臣李廷 龜之銘曰。天敍五典。孝源百行。餘力學問。覃思賢聖。 旣本諸身。乃徵於民。則其學之切近而精。實由孝而
:: ::
移忠。亦略可見矣。嗚呼。斯道之元氣乎國家也。尙矣 五賢臣旣歿之後。有若盧禛之賢私淑諸人者。出爲 世用。而其所以啓迪彝敎。務式士類者。者字。改以之功。如何。是 以血食百世。則士子之建院院字。改以廟字。如何。而俎豆之者。 豈止與鄕先生歿而可祭於社者比。而刱院院字。改以廟字。如何。 六十餘年。賜額之典。始請於今日者。良以斯文斯文。 改以世或。如何。有衰旺之運。時勢時勢。改以事或。如何。有遲速之宜。而 若有所等待也。方今聖明在上。文敎大闡。凡在域 內儒林之素願而未獲者。輿望之久鬱而未伸者。無 隱不彰。無幽不達。譬如黃鍾一動而百昌皆蘇。百昌。未詳。
:: ::
改以羣蟄。如何。离日中天而萬物咸覩。咸覩。改以畢照。如何。則可謂千 載一時矣。臣等區區衛道之誠。雖極蔑劣。而亦受天 之畀。爲鳶魚樂育之中天下加地。畀下加付。鳶魚。改以菁莪。如何。一物。則 豈無待文王而興之心乎。昔宋太宗頒書白鹿洞書 院。眞宗賜額應天府書院。賜經書千卷於岳麓書院。 仁宗賜良田十頃於崇陽書院。朱熹以乞賜書院失子 諱。雖疏章。不敢直書。以字削去。如何。勅額及經註疏。陳奏再三。而經上加九 字。再三。改以勤懇。蓋再三失實矣。史臣書之曰。儒先重則吾道重。天 札一頒。吾道增氣。書院之設。非今斯今。而朝家之賜 額頒書者。其來亦舊矣。本朝列聖。皆取以爲法
:: ::
焉。伏乞。殿下特垂裁察。渙發恩典。爰命有司。宣 賜扁額。賁餙儒宮。以新四方之瞻聆。斯文幸甚。臣等 幸甚。臣等不勝瞻天懇祈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 聞。
批曰。省疏具悉。事當令該曹處之。
顯宗朝庚子(1660,현종1)四月十八日。賜以溏洲。祭文在舊集
........................
玉溪先生續集卷之四 外集 / 詩○五言排律
新溪書院請額疏 疏頭進士朴鳴震製疏察訪鄭光淵筆削宋尤菴時烈
伏以。世道之升降。由於治化之汚隆。治化之汚隆。實係於人主崇奬之如何耳。臣等歷觀往古致治之帝王及我盛朝列聖之圖理。自及至理刪去如何 莫不以崇儒重道褒奬先賢。爲升世道隆治化之先務。國脈以之扶植。士氣以之激勵。其在我 我字下加朝字。如何 成廟以下數聖朝積洽培養之餘。自成廟至培養改以列聖相承。右文興化。如何。之餘二字。刪去如何。 五賢臣者。蔚然輩出。倡明道學。爲一代儒宗。洎我宣廟朝。聞而知之者。有若先正臣盧禛。以大學修齊治平之術。遭遇盛際。贊襄至理。而壽不稱其德。位不極台輔。以家宰終。宣祖大王嘉其孝行。旌表其門閭。仁祖大王賜諡曰大孝。式至子我聖上。崇儒之率由成憲。褒奬之次第修擧。蓋無所不用其極。一國臣民。惟忻鼓舞。快覩文明之聲敎。而 快覩與聲敎不親。改辛被。如何。 願惟先正臣禛書院 自顧至院八字改以獨惟▦▦。如何。 之在厥宅里者。迄未蒙揭額之賜。士子之藏修寓慕。搢紳之行過致敬者。靡所瞻仰。齎咨歎惜。咸以爲明時之一大欠典。臣等之百舍重趼。瀝血叫閽。雖欲已。得乎。伏願殿下試垂睿聽焉。臣等謹按。文孝公臣盧禛。文孝公臣盧五字刪去。如何。 以正德戊寅。生于咸陽。實與文獻公臣鄭汝昌同閈。其父臣諱友明。受業於汝昌之門。自實與至門。改以其父友明實與文獻公臣鄭汝昌同里而受業。如何。 以學行薦授顯陵參奉。自顯至奉。改以齋郞。如何。 禛之學。得之家庭。則其淵源所自。蓋可想矣。生而質美。穎悟絶倫。其在孩提。父手寫朱子箴銘以敎之。應口誦無礙。父大奇之。已知其爲大儒也。自己至也。改以期以远大。如何。 甫六歲。父歿。哭泣秉禮如成人。母泣勸從權。自母至權。改以其母涕泣。勸以從權。如何。 對曰。兒今六歲。比免喪則八歲。八歲之人。不服父喪。可乎。從其兄廬墓。以旣三霜。鄕人莫不歎異。服純孝之出天也。服字。改以以爲。之字刪去。如何。 稍長能自勉 能自勉。改以自力於。如何。 爲己之學。文義日進。嘉靖丁酉。選入大學。與金麟厚,金繼輝,盧守愼諸名流。爲講道 講道。改以道義。如何。 交。華聞日播。未釋褐。而朝廷已知有盧禛矣。丙午。登第。選補槐院。再薦史局。皆不就。爲母乞養。出知知禮縣監。以廉簡著績。明廟特賜豹褥以奬之。未及瓜。以弘文修撰召入。未幾。擢拜副提學。入侍經幄。敷奏明剴。進止聞雅。領事臣尹漑出語人曰。眞講官也。逮于宣廟朝。承召屢至。而母以親老 承召屢至。改以屢承召旨。而每字。改以輔字。如何。 乞歸。御筆特拜嶺南方伯。感激恩眷。黽勉赴任。宣化興學。纖細畢擧。儒臣金繼輝代莅歎服曰。不料德行文學之士。兼有如許吏才也。自德至也。改以其文參吏才兼備如此也。 乙亥。拜大宗伯。移冢宰。而皆以母病陳章未 未字改以不字如何 赴。時禛年五十八。侍母疾嘗惡 惡字。改以利字。如何。 甛苦。及丁憂。廬墓。丁憂廬全四字。改以居喪倚廬。如何。 雖大風雨雪。不廢上塚。祈寒盛暑。下脫衰經。服關。旋遭國哀。疾驅奔 奔字。改以入字。如何。 臨。宿痾因劇。拜大司憲,大司馬。皆未久而遞。復爲冢宰。病已革矣。戊寅八月。卒于京師。自拜大司憲至八月。皆刪去。卒字上。加遂字。如何。 洛中士大夫。傾朝奔哭。街童走卒。無不悲慟。其返葬也。數郡畢至。未至者。爲位而哭。數郡畢至。改以會者傾數郡。未字上。加其字。爲字上。加則字。如何。 此禛出處終始。且載諡狀 且載諡狀所去。如何。 之梗槪也。夷考其平生。夷考上。欲添今以太史之所第錄。鄕人之所覩記十四字。平主下。加則字。如何。 學究性理。行隆孝友。以窮養達施立志。以致君澤民自期。在休告乞歸養。而益切箴警之忠。告乞歸春四字。改以退字。如何。 典郡邑任方面。而常遺去後之思。典郡邑任方面六字。改以莅吏民。如何。 至於文章詞命。潤色皇猷。則乃其緖餘。而每以事親日短。不樂仕宦。決科三十年。在朝不滿三載。之才之學。未盡展布。豈非邦國之不幸。士林之無祿。而 而字。改以哉字。如何。 惟其至行德懿。可以模範後人。遺風餘韻。足以聳動衰俗。則其人雖亡。而其功與澤之在斯世斯民者。豈淺淺哉。若其學文造詣之淺深。則非臣等譾陋所可窺測。而以一時儒臣定論質之。之字下。加則故處士四字。如何 林薰之狀曰。半世功力。專在大學。嘗所尊信愛玩者。論語近思錄而已。故相臣李廷龜之銘曰。天敍五典。孝源百行。餘力學問。覃思賢聖。旣本諸身。乃徵於民。則其學之切近而精。實由孝而移忠。亦略可見矣。嗚呼。斯道之元氣乎國家也。尙矣五賢臣旣歿之後。有若盧禛之賢私淑諸人者。出爲世用。而其所以啓迪彝敎。務式士類 者。者字。改以之功。如何。 是以血食百世。則士子之建 院院字。改以廟字。如何。 而俎豆之者。豈止與鄕先生歿而可祭於社者比。而刱院 院字。改以廟字。如何。 六十餘年。賜額之典。始請於今日者。良以斯文 斯文。改以世或。如何。 有衰旺之運。時勢時勢。改以事或。如何。 有遲速之宜。而若有所等待也。方今聖明在上。文敎大闡。凡在域內儒林之素願而未獲者。輿望之久鬱而未伸者。無隱不彰。無幽不達。譬如黃鍾一動而百昌皆蘇。百昌。未詳。改以羣蟄。如何。 离日中天而萬物咸覩。咸覩。改以畢照。如何。 則可謂千載一時矣。臣等區區衛道之誠。雖極蔑劣。而亦受天之畀。爲鳶魚樂育之中 天下加地。畀下加付。鳶魚。改以菁莪。如何。 一物。則豈無待文王而興之心乎。昔宋太宗頒書白鹿洞書院。眞宗賜額應天府書院。賜經書千卷於岳麓書院。仁宗賜良田十頃於崇陽書院。朱熹以乞賜書院 失子諱。雖疏章。不敢直書。以字削去。如何。 勅額及經註疏。陳奏再三。而 經上加九字。再三。改以勤懇。蓋再三失實矣。 史臣書之曰。儒先重則吾道重。天札一頒。吾道增氣。書院之設。非今斯今。而朝家之賜額頒書者。其來亦舊矣。本朝列聖。皆取以爲法焉。伏乞。殿下特垂裁察。渙發恩典。爰命有司。宣賜扁額。賁餙儒宮。以新四方之瞻聆。斯文幸甚。臣等幸甚。臣等不勝瞻天懇祈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批曰。省疏具悉。事當令該曹處之。
顯宗朝庚子四月十八日。賜以溏洲。祭文在舊集
[주-D001] 家 : 冢
........................
玉溪先生續集卷之四 外集 / 詩○五言排律
伏以。世道之升降。由於治化之汚隆。治化之汚隆。實係於人主崇奬之如何耳。臣等歷觀往古致治之帝王及我盛朝列聖之圖理。自及至理刪去如何 莫不以崇儒重道褒奬先賢。爲升世道隆治化之先務。國脈以之扶植。士氣以之激勵。其在我 我字下加朝字。如何 成廟以下數聖朝積洽培養之餘。自成廟至培養改以列聖相承。右文興化。如何。之餘二字。刪去如何。 五賢臣者。蔚然輩出。倡明道學。爲一代儒宗。洎我宣廟朝。聞而知之者。有若先正臣盧禛。以大學修齊治平之術。遭遇盛際。贊襄至理。而壽不稱其德。位不極台輔。以家宰終。宣祖大王嘉其孝行。旌表其門閭。仁祖大王賜諡曰文孝。式至于我聖上。崇儒之率由成憲。褒奬之次第修擧。蓋無所不用其極。一國臣民。惟忻鼓舞。快覩文明之聲敎。而 快覩與聲敎不親。改辛被。如何。 願惟先正臣禛書院 自顧至院八字改以獨惟▦▦。如何。
之在厥宅里者。迄未蒙揭額之賜。士子之藏修寓慕。搢紳之行過致敬者。靡所瞻仰。齎咨歎惜。咸以爲明時之一大欠典。臣等之百舍重趼。瀝血叫閽。雖欲已。得乎。伏願殿下試垂睿聽焉。臣等謹按。文孝公臣盧禛。文孝公臣盧五字刪去。如何。 以正德戊寅。生于咸陽。實與文獻公臣鄭汝昌同閈。其父臣諱友明。受業於汝昌之門。自實與至門。改以其父友明實與文獻公臣鄭汝昌同里而受業。如何。 以學行薦授顯陵參奉。自顯至奉。改以齋郞。如何。 禛之學。得之家庭。則其淵源所自。蓋可想矣。生而質美。穎悟絶倫。其在孩提。父手寫朱子箴銘以敎之。應口誦無礙。父大奇之。已知其爲大儒也。自己至也。改以期以远大。如何。 甫六歲。父歿。哭泣秉禮如成人。母泣勸從權。自母至權。改以其母涕泣。勸以從權。如何。 對曰。兒今六歲。比免喪則八歲。八歲之人。不服父喪。可乎。從其兄廬墓。以旣三霜。鄕人莫不歎異。服純孝之出天也。服字。改以以爲。之字刪去。如何。 稍長能自勉 能自勉。改以自力於。如何。 爲己之學。文義日進。嘉靖丁酉。選入大學。與金麟厚,金繼輝,盧守愼諸名流。爲講道 講道。改以道義。如何。 交。華聞日播。未釋褐。而朝廷已知有盧禛矣。丙午。登第。選補槐院。再薦史局。皆不就。爲母乞養。出知知禮縣監。以廉簡著績。明廟特賜豹褥以奬之。未及瓜。以弘文修撰召入。未幾。擢拜副提學。入侍經幄。敷奏明剴。進止聞雅。領事臣尹漑出語人曰。眞講官也。逮于宣廟朝。承召屢至。而母以親老 承召屢至。改以屢承召旨。而每字。改以輔字。如何。 乞歸。御筆特拜嶺南方伯。感激恩眷。黽勉赴任。宣化興學。纖細畢擧。儒臣金繼輝代莅歎服曰。不料德行文學之士。兼有如許吏才也。自德至也。改以其文參吏才兼備如此也。 乙亥。拜大宗伯。移冢宰。而皆以母病陳章未 未字改以不字如何 赴。時禛年五十八。侍母疾嘗惡 惡字。改以利字。如何。 甛苦。及丁憂。廬墓。丁憂廬
四字。改以居喪倚廬。如何。 雖大風雨雪。不廢上塚。祈寒盛暑。下脫衰經。服關。旋遭國哀。疾驅奔 奔字。改以入字。如何。
臨。宿痾因劇。拜大司憲,大司馬。皆未久而遞。復爲冢宰。病已革矣。戊寅八月。卒于京師。自拜大司憲至八月。皆刪去。卒字上。加遂字。如何。 洛中士大夫。傾朝奔哭。街童走卒。無不悲慟。其返葬也。數郡畢至。未至者。爲位而哭。數郡畢至。改以會者傾數郡。未字上。加其字。爲字上。加則字。如何。 此禛出處終始。且載諡狀 且載諡狀所去。如何。 之梗槪也。夷考其平生。夷考上。欲添今以太史之所第錄。鄕人之所覩記十四字。平主下。加則字。如何。 學究性理。行隆孝友。以窮養達施立志。以致君澤民自期。在休告乞歸養。而益切箴警之忠。告乞歸春四字。改以退字。如何。 典郡邑任方面。而常遺去後之思。典郡邑任方面六字。改以莅吏民。如何。 至於文章詞命。潤色皇猷。則乃其緖餘。而每以事親日短。不樂仕宦。決科三十年。在朝不滿三載。之才之學。未盡展布。豈非邦國之不幸。士林之無祿。而 而字。改以哉字。如何。 惟其至行德懿。可以模範後人。遺風餘韻。足以聳動衰俗。則其人雖亡。而其功與澤之在斯世斯民者。豈淺淺哉。若其學文造詣之淺深。則非臣等譾陋所可窺測。而以一時儒臣定論質之。之字下。加則故處士四字。如何 林薰之狀曰。半世功力。專在大學。嘗所尊信愛玩者。論語近思錄而已。故相臣李廷龜之銘曰。天敍五典。孝源百行。餘力學問。覃思賢聖。旣本諸身。乃徵於民。則其學之切近而精。實由孝而移忠。亦略可見矣。嗚呼。斯道之元氣乎國家也。尙矣五賢臣旣歿之後。有若盧禛之賢私淑諸人者。出爲世用。而其所以啓迪彝敎。務式士類 者。者字。改以之功。如何。 是以血食百世。則士子之建 院院字。改以廟字。如何。 而俎豆之者。豈止與鄕先生歿而可祭於社者比。而刱院 院字。改以廟字。如何。 六十餘年。賜額之典。始請於今日者。良以斯文 斯文。改以世或。如何。 有衰旺之運。時勢時勢。改以事或。如何。 有遲速之宜。而若有所等待也。方今聖明在上。文敎大闡。凡在域內儒林之素願而未獲者。輿望之久鬱而未伸者。無隱不彰。無幽不達。譬如黃鍾一動而百昌皆蘇。
百昌。未詳。
改以羣蟄。如何。 离日中天而萬物咸覩。咸覩。改以畢照。如何。 則可謂千載一時矣。臣等區區衛道之誠。雖極蔑劣。而亦受天之畀。爲鳶魚樂育之中 天下加地。畀下加付。鳶魚。改以菁莪。如何。 一物。則豈無待文王而興之心乎。昔宋太宗頒書白鹿洞書院。眞宗賜額應天府書院。賜經書千卷於岳麓書院。仁宗賜良田十頃於崇陽書院。朱熹以乞賜書院 朱子諱。雖疏章。不敢直書。以字削去。如何。 勅額及經註疏。陳奏再三。而 經上加九字。再三。改以勤懇。蓋再三失實矣。 史臣書之曰。儒先重則吾道重。天札一頒。吾道增氣。書院之設。非今斯今。而朝家之賜額頒書者。其來亦舊矣。本朝列聖。皆取以爲法焉。伏乞。殿下特垂裁察。渙發恩典。爰命有司。宣賜扁額。賁餙儒宮。以新四方之瞻聆。斯文幸甚。臣等幸甚。臣等不勝瞻天懇祈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批曰。省疏具悉。事當令該曹處之。
顯宗朝庚子四月十八日。賜以溏洲。祭文在舊集
........................
도곡집 제27권 / 잡저(雜著) / 운양만록 58가지 조항 〔雲陽漫錄 五十八則〕 *백창불수(百昌不遂)
26. 근래에는 유명한 관원들도 대부분 책을 읽지 않아서 일상적인 문자인데도 이해하지 못하니, 매우 가탄스럽다. 내가 젊었을 적에 한림원(翰林院)의 사국(史局)을 맡았는데, 이때 가뭄이 들어 기우제(祈雨祭)를 지내게 되었다.
임금께 수향(受香)할 때가 임박하여 여러 승지(承旨)들이 함께 말하기를,
“제문(祭文) 가운데에 잘못 쓴 글자가 있으니, 개부표(改付標)하여 임금의 재가를 받고자 한다.”
하여, 형편상 날이 저물어야 수향이 가능하게 되었다.
내가 제문을 보니 잘못된 글자가 없었다. 이에 내가 묻기를,
“말씀하시는 잘못된 글자가 어떤 글자입니까?”
하니, 승지가 ‘백창불수(百昌不遂)’ 네 글자를 가리키며 말하기를,
“‘백창(百昌)’은 문리(文理)가 통하지 않으니, 이 ‘창(昌)’ 자는 틀림없이 ‘품(品)’ 자를 잘못 쓴 것이다.”
라고 하였다. 내가 말하기를,
“백창은 백물(百物)이니, 백물불수(百物不遂)란 말은 문리가 바로 잘 통합니다. 잘못 쓴 것이 아니니, 고쳐서는 안 됩니다.”
하였다. 그러자 승지가 말하기를,
“백창이란 말이 어느 책에 나오는가?”
하였다. 내가 말하기를,
“《장자》에 나오니, 드물게 보이는 책에 나오는 것이 아닙니다.”
하였다. 승지가 의심하기에 내가 곧바로 서리로 하여금 옥당에 가서 《장자》를 가져오게 하여 보여주니, 승지가 비로소 석연(釋然)해 하며 말하기를,
“그렇다면 당연히 고치지 말아야 하지만, 글을 지은 사람에게 잘못 쓴 글자를 당연히 고쳐야 한다는 뜻을 통지하였더니, 과연 잘못 썼다고 답한 것은 어째서인가?”
하였다. 내가 말하기를,
“설령 글을 지은 사람이 과연 백품(百品)으로 지었다고 하더라도, 백창이라고 한 것이 또한 본래의 말이니, 굳이 개부표하여 해가 저물 때에 수향할 필요가 없습니다.”
하니, 승지가 마침내 내 말을 따랐다.
뒤에 내가 글 지은 사람을 만나 물어보니, 그 또한 백창이 무슨 말인지를 알지 못하였다. 내가 웃으며 말하기를,
“그렇다면 공은 어찌하여 이 말을 사용하였습니까?”
라고 묻자, 그 사람이 대답하기를,
“내 관청의 일이 바빠 글을 지을 겨를이 없어서 남을 시켜 대신 짓게 하였으나 또한 자세히 볼 겨를이 없어서 서리(書吏)로 하여금 베껴서 올리게 하였으니, 그 가운데에 어떤 말들이 있었는지를 기억하지 못합니다.”
라고 하였으니, 더더욱 일소에 부칠 일이다.
그 사람은 바로 옥당(玉堂)의 관원이었는데, 남을 시켜 대신 짓게 하고 살펴보지도 않았으니, 또 매우 성실하지 못함을 알 수 있다.
이의현(李宜顯) 1669년(현종 10)~1745년(영조 21)
陶谷集卷之二十七 / 雜著 / 雲陽漫錄 五十八則
近來名官多不看書。雖尋常文字。亦未能解。甚可歎也。余少時。以翰林直史局。時以旱灾。行祈雨祭。臨當受香。諸承旨共言祭文中有誤書字。欲改付標。踏啓字以下受香。勢將向晩。余見祭文。別無誤書處。問曰。所謂誤書者何字耶。承旨指百昌不遂四字曰。百昌無文理。此昌字必品字之誤也。余曰。百昌。百物也。百物不遂云者。文理正好。非誤書。不當改也。承旨曰。百昌之語。出於何書耶。余曰。出於莊子。非僻書也。承旨疑之。余卽使吏取莊子於玉堂以示。承旨始釋然曰。然則當不改。第以誤書當改之意。通於作文人。則以果爲誤書答之者何也。余曰。設令作文人。果以百品。製出百昌之云。亦自成語。不必改標以致日晩受香也。承旨遂從之。後逢作文人問之。亦不知百昌之爲何語。余笑曰。然則公何以使用此語也。曰吾官忙。不暇作。使人代作。而亦不暇詳見。使吏淨寫以呈。不記其中有何語也。尤可一笑。其人卽玉堂官也。倩人製之。亦不省覽。又可見其不誠實之甚矣。
.......................
지족당(知足堂) 박명부(朴明榑) 1571(선조4)~1639(인조17) 밀양(密陽)
知足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書 上方伯 庚戌(1610,광해군2)
咸陽郡新溪院生等再拜上書觀察使閤下竊惟導民興化莫先於培養士氣而士氣之所以得養專在 於尊賢敬師之盡其道故白鹿之有院潭州之建學 固不以時屈而小忽搶攘而暫忘矣伏惟閤下絃歌 于星也川谷書院一朝興焉攬轡于今日也各處校 院靡不惓惓其尊賢之誠興化之意果無愧於古人 則事有係於斯文而綿力不能以自就者生等何不
:: 0036 ::
赴愬於棠陰之下乎本鄕故斯文玉溪盧公禛君子 人也私淑一蠧之仁里薰德退陶之竝世篤學力行 造詣特深孝友之行朝家旌其閭學問之實大臣 薦其賢昭昭在人耳目固不容生等之覼縷矣與處 士介庵姜公翼幸同時而比居志契而學符相與講 明義理琢磨道德以領袖乎斯文啓迪我後學故兩 先生沒後鄕人寓尊師之忱慕祭社之義立祠而享 之遠近諸生不謀而同應焉邑宰方伯聞風而助補 之齋廡苟完藏修有所蓋多年矣不幸兵燹蕩然靡 遺斯文之禍言之慘矣猶得保全神版於奔竄之中
:: 0037 ::
賦退之後卽卜新基營立一間廟宇以妥安焉生等 之意果不以搶攘有所暫忘而公私多事經營之役 至今忽焉豈非斯文之一大欠而生等之憂且懼者 乎生等伏念有貌之建纔買數畝而階外之田便各 有主齋房庖廩無地可立若購之以賞如近來各邑 院校免講許募之例則必有願納其田之人矣所謂 典僕只有一人非徒守護之難春秋享祀之供更無 使喚若得屬公奴婢若干名則庶免艱窘之虞矣此 兩件事惟在閤下之措處而隣邑役軍之題給米布 鹽魚之扶救亦只是一號令之間也伏乞閤下以右
:: 0038 ::
文興化之盛意念尊賢敬師之要道憐生等之憂察 生等之情曲加其措處特發其號令使奐焉之美母 專於星之一邑而士氣之養庶咸於嶺之六十州不 勝幸甚
.......................
유영순 柳永詢 순지(詢之), 졸암(拙庵), 북천(北川)
본관은 전주(全州). 자는 순지(詢之), 호는 졸암(拙庵)·북천(北川). 유헌(柳軒)의 증손으로, 할아버지는 유세구(柳世龜)이다. 아버지는 부사 유연(柳埏)이며, 어머니는 신효손(申孝孫)의 딸이다.
1598년에 다시 황해도관찰사, 1601년 성주목사, 이듬해 좌승지를 역임하고, 1604년에는 정평부사(定平府使)가 되어 학교를 세우고 스스로 학동들을 가르쳤다. 1606년에 경상도관찰사, 이듬해 동지중추부사·한성부윤에 이어서 호조참판을 역임하였다.
.......................
1 感樹齋先生文集 朴汝樑 附思菴公實錄 祭文 挽章 河東鄭光淵
2 謙齋先生文集 河弘度 謙齋先生文集 附錄卷之十二 [祭文] [挽詞] 察訪 鄭光淵
3 灆溪書院誌 灆溪書院 蘫溪書院誌卷之一 [誌] 告先生文 桐溪陞配時○鄭光淵
4 玉溪集 盧禛 玉溪先生續集卷之四 外集 詩○五言排律 新溪書院 請 額疏 疏頭進士 朴鳴震 製疏 察訪 鄭光淵 筆削 宋尤菴 時烈
5 龍湖先生文集 朴文楧 龍湖先生文集卷之下 附錄 祭文 門生察訪鄭光淵
6 龍湖先生文集[重刊本] 朴文楧 龍湖先生文集卷之四 附錄 祭文 門生察訪鄭光淵
7 拙齋遺事 盧祥 豊川盧氏世稿卷之五 判官公遺事 挽章 滄洲鄭光淵
8 拙齋遺事 盧祥 豊川盧氏世稿卷之七 養拙齋遺事 挽章 滄洲鄭光淵
9 知足堂先生文集 朴明榑 知足堂先生文集卷之七 附錄 祭文 鄭光淵
10 次適進士鄭光淵卽敢述公之行狀者也 知足堂 女壻進士河東鄭光淵謹撰
11 개암집(介庵集) 跋 龍集壬寅(1662,현종3)冬十月旣望。後學河南鄭光淵。謹跋。
感樹齋先生文集(감수재선생문집) 朴汝樑(1554 ~ 1611) 附思菴公實錄 [附實錄] [附思菴公實錄]
544 面
[附思菴公實錄] 公諱鳴震字大而號思菴先生之孫桐溪之 門入仁祖十三年乙巳中司馬遊泮宮時嶺 儒以文孝公玉溪盧先生書院額號事伏閤 公以疏首赴任蒙允 問云云 對謹按大易離之六五曰戚嗟若吉此言知其 難而至於戚嗟則吉也履之九四曰履虎尾愬 從吉此言畏其難而愬愬則吉也愚嘗味其言 而心語於口曰如不知難則已倘或知難則蓋
545 面
思轉其難而圖其易乎藏之胸中而待問者久 矣今我 后命執事來詢多士曰難曰易憂時難之意溢 於言表愚雖不侫敢不以得之義經者責難於 執事乎竊謂難易者理勢之必然者也蓋在 於事物莫不有難而處得其道則難者至於易 在於事物莫不有易而處失其道則易者反爲 難此難易之所由分而處之必以其道者也是 以古之聖王知其然也難而愼之易而亦愼之 難者無難而易者常易矣苟或不然易而忽之
546 面
難而亦忽之難者終於難易者終無易易而難 難而易皆不出於斯乎然則世之爲治者可不 思去難就易之道乎夫所謂道者何一言以蔽 之曰誠而已子思子有言曰不誠無物曰愚有 所受之也古人於此言之多矣詠於詩見於書 雜出於傳記愚請以所著者言之君臨四海天 位克艱進戒之詩豈無意乎謇謇匪躬臣道亦 難古人之言其以斯乎厥德靡常天或不保命 之難諶蓋可想矣撫我虐我離合無常人心易 散稟其然乎婦人焉耳九人而已則宣尼歎所
547 面
以發也克明峻德四凶猶在則神禹之謨吾何 間然創業已矣而守成方圖則魏公之言以守 成爲難也莫難於去朋而去賊反易則唐宗之 意非以賊爲易也嗚呼由前之論則難者果難 似不至於易而苟盡其道則難者非難似可至 於易矣爲人上者奈何不誠方今我聖后新 服厥命惟新厥德念大位之克艱思保邦之不 易兢兢乎若涉春氷業業乎如臨深淵凡所以 進賢之方知人之哲應天保民之道靡所不用 具極則我后之於爲國可謂盡心焉耳宜其
548 面
援茅彙征而何賢才之不登歟宜其則哲官人 而何賢邪之竝進歟天心宜其享也而天怒何 殷歟民心宜其悅也而民散何拯歟以言其不 登也則湯幣徒勤士有遐心南陽有躬耕之人 而莘野無飜然之起以言其官人也則薰蕕混 奠氷炭同器虞庭無協恭之美衛詩歎莫黑之 烏以言其天怒也則陰虹貫日太白經晝咎懲 沓至動倍於春秋以言其民渙也則父子不保 兄弟離散心口怨咀有甚於商末噫賢才國之 利器而不登之如此官人君之所急而混淸之
549 面
若此惟辟奉天而天怒於上非民罔使而民散 於下有一於此未或不殆況兼之者乎危亡之 禍不測之變朝夕且至則豈特難而已哉噫人 有以再之喩聞於執事者乎舟之於水莫仁 於瞿塘而莫不仁於溪潭此言知其難而戒之 則全忽其易而玩之則覆也嗚呼今日之難由 於不誠則轉難回易之要豈外於誠哉今計莫 若我聖后繼自今存心於眞實之地著力於 無妄之道夙夜其曰我當體天地之不息法聖 人之無妄法之堯而兢兢法之舜而業業法之
550 面
禹而孜孜法之湯而慄慄其敬法之文而翼翼 其心幽獨燕閒之地無一時之或間涓涓蠖濩 之中無一念之或忽至於一號之發一合之施 無不由於此誠中出則誠之旣至道無不行以 之而登崇俊良以之而辨別陰邪格天而天無 不格恤民而民罔胥怨維臣欽若維民從㐅措 國勢於泰山之安而邦其永孚于休矣何憂乎 才難何患乎知人何畏乎天怒何慮乎民離乎 執事所謂性動丕應運掌可期者稟不外是 矣嗚呼愚也旣以受人之徽言咸告我執事
551 面
矣請以未盡之意申告于終曰回難爲易之道 雖在於我后之誠而承流宣化之責亦在於 贊襄之臣愚不敢知今日之爲宰衡者果能知 古之皐夔者乎爲方伯爲守令者果能如古之 召伯者乎古之龔黃者乎如得其人則已如不 得其人則可不思得其人而居其職乎先儒孔 氏之言曰人主勞於求才逸於任賢愚取以爲 獻焉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