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觀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五日講於香港政府大會堂
一、何為人生觀?
甚麽叫做人生觀?如果要給它一個定義,似乎很不容易。當然,照字面的解釋是:人,是指有五官四肢,有理智,有知識,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古人說:「人者仁也」,這個仁字,是二人合成,正表示人與人之間,含有互愛互助,互策互勵的責任。生,是生起、生命、生活、生存、和生死。人有了生命,就要生活、生存、甚至有生必有死。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人,去做事,去完成人生應盡的責任?如何才能夠使人生活得更理想,生存得更有意義,這都是關於人生觀的問題。換言之,人生觀,該是用以觀察人生,研究人生,探討人生究竟是什麽?怎樣才能發揮人生命最高的本能,使其生也有意義,死也有價值,而達到合理的、精神不朽的人生!由是可知,人生觀之於人生,是非常的重要。
特別是,人生觀正確與否,對人生的影響更大。一個具有正確人生觀的人,必然能夠認清楚自己所應走的途徑,進而把握自己,改良自己,甚至創造自己,發揮自己生命的潛能與光輝,使自己成為一個合乎理智而富有價值和意義的人。可惜懂得人生的人實在太少了,不要說一般平庸的人,無法理解人生,就是那些不平凡的學者,或是不甘白活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們,又有幾人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
科學家?科學家們認為人的生命,只是無數個細胞組成有機能、有活動的生物,這是可以由顯微鏡觀察到生命活動的原形。(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物質),原形核(細胞裡的核),和單細胞所出的微生物,就是人生,就是生命。但怎樣使生物的生命生長?就要講及營養了。例如:蛋白質、澱粉、脂肪、碳水化合物、酸素,酵素等都是人體所需要的。而且在生物學上,怎樣能生長?什麽時候需要什麽營養,…這都是生物學家和研究化學的人們,所留意研究的。概括而言:科學家們把人生視為一種生物,因而致力於物質文明,以謀促進人類的幸福。但從沒想到構成人生的另一主要部份——精神,更無從着手去促進人類精神的文明。所以在科學進步,物質愈文明的今天,人類對人生觀愈陌生。大多數人都隨波逐流,混混噩噩的生,根本不知道人生是甚麽一回事,更談不上正確的人生觀。當然,關心人生問題而研究人生的大有人在,但可惜的是見仁見智,加以各人所受的教育和信仰不同,或因時因地因環境的遭遇不同,而單憑個人的觀感去估價人生,批評人生,因而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生觀。
二、一般的人生觀
一般人的人生觀,可分以下四種:
(一)悲觀的人生
有人以為現實是痛苦的,罪惡而陰險,黑暗而冷酷的,生長在這醜惡的現實社會裏的人生,是淡而無味,毫無樂趣可言。雖然說:天道循環,陰後有晴,暮去朝來,隆冬一到,春暖可期;但人類能經得起幾許黑夜底寒冬?因而認定人生是可悲的,沒有留戀的價值。與其生存在這殘酷的世界上長期受苦,倒不如死掉還乾淨。結果,跳樓,投海,服毒,…以種種方式結束生命。只要我們留心報章的新聞,不難發現悲觀的思想,正在蔓延威脅着人類,這是多麼可怕的現象?
根據中外歷史的記載:悲觀的人生,並非始於苦難的現代,像中國戰國時代的屈原,漢朝的賈誼,…歐洲大哲學家叔本華等,都是悲觀的典型人物。因為他們僅見到人生痛苦的一面,不能從痛苦中透視到人生快樂、光明的另一面,所以他們不但醜詆人生,討厭人生,且引導很多人走上自暴自棄,自毀前途的邪徑。假如全世界人類都傳染了悲觀的毒菌,那麽,人類的前途,真的是不堪設想。
(二)醉生夢死的人生
這是一種頂糊塗的人生。他們不信前因後果,也不會思前想後,既不反省既往,亦不憧憬將來。只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玩世態度,沈迷於物慾陷阱,混混噩噩的生,混混噩噩的死。他們心目中,只知有物質而不知有精神;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慾,而不惜損人利己,揚己抑人,所謂:利之所在,趨之若騖。此外,沒有甚麼正義與公理,道德和責任。如曹操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楊子之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這是何等自私而又庸俗的人生觀?在今日人慾橫流,金錢萬能的社會裏,道德與正義的號召,遠不及物質的誘惑,致使奉行楊子自利主義的人,愈來愈多,而他「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的衣缽竟遍傳天下。結果,楊子這班自私自利的子孫們,為了滿足自我享受,卻給社會帶來無比的災難,使自己成為害群之馬,國家蟊賊,所以這種人生觀是要不得的。
(三)奮鬥的人生觀
這種人生觀,多屬於年富力強的有為青年,或有理想、有抱負的剛毅不屈者。他們知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能夠面對現實,敢於搏鬥,從黑暗中找尋光明,從艱苦中找尋快樂,從失敗中找尋成功。跌倒了,爬起來,受傷了,抹乾鮮血,繼續向前跑。他們認定只要肯抱着容忍,奮鬥,犧牲的精神去努力,去爭取,決定可以粉碎苦難底枷鎻,衝破現實的黑幕,而獲得生命之光輝與快樂,所以這種人生觀,是積極而奮鬥的,事實上,亦唯有以生命來與現實搏鬥,才能達到理想之目的。
但可惜他們的奮鬥,既缺乏人生真理的基石,更失去人生之鵠的。因為他們對人生的真理,始終沒有正確的認識,儘管他們肯奮鬥,肯犧牲,但結果卻無法實現他們的抱負,更談不上甚麼真善美的人生。那麼,奮鬥的人生觀,該是美中不足的人生。
(四)樂觀的人生
抱有樂觀思想的人生,是健全的,因為他們對於人生的觀察力特別強,因而發現痛苦的人生中,具有崇高而偉大的另一面,甚而設法去發展它,擴大它。於是,能「知命樂道」,「知其不可為而為」地提倡仁義道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負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責任。儒家的孔子,該是樂觀人生的代表。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天,天是什麼呢?天就是天命,順乎天的自然性就是命,所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就是儒家教人樂天安命的人生觀。
孔子自己曾說:「五十而知天命」,既知天命,那對一切都抱「樂天安命」的宗旨。最後,做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因此,進能兼利天下,退而獨善其身,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對國家人群都有貢獻。這可以說是面對現實正確的人生觀。但現實人生,畢竟是短暫而有限的,當人到達人生旅程之最後時,將復何往?這就不是孔子所能解答了,故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說,所以樂觀的人生,可以說是:一種正確但不圓滿的人生觀。
三、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自從在菩提樹下,以敏銳而精明的智慧衝破宇宙秘奧,窺透人生最高原理之後,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解答是:緣起性空的真理,亦可說是緣起性空的人生觀。緣,是因緣,助緣,亦是種種關係與條件。起,是現起、發起、生起。總括而言,宇宙間一切事物的誕生,無論是有情眾生的生命,或是無情的山河大地,花草萬物,必由於種種因緣的關係,及配合若干條件然後才可以生起的。比如,一粒種子,必須憑藉水土、陽光、和肥料種種條件,所謂「仗因托緣」,然後可以萌芽,開花,結果。否則,你曾經見過放在玻璃瓶裡的種子,可以長出花朵來嗎?同樣,宇宙現象界之變化與活動,亦是基於現象界互相依存結合而成為無盡的連鎖關係,才能生長的。這依種種緣而發生變化的宇宙萬物,如果離開種種緣是無從生起的。但這個緣是什麽呢?在佛教唯識宗說:就是賴耶緣起。這賴耶緣起的主腦——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的主體,萬法的本源。人的精神與肉體組合而活動的生命現象,乃至宇宙間一切森羅萬有,通通都是依靠這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善惡種子為主因,再加上現實環境的種種助緣而產生的。善種子所產生的結果.當然是快樂的;相反,惡種子自然會招來痛苦的後果。所以,人生命的苦與樂,全視種子的善惡而决定,乃至人生窮富智愚的差別,亦由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播種的善惡種子的不同所使然。
種子是甚麽?種子是我們自己親自造作而播種下來的。例如:我們心中一念善生,便會導致善的行為而種下善的種子;反之,惡念一起,策動於行為亦是罪惡的,而烙印在內心識田中的種子,當然亦是惡的。這些善或惡的種子,含藏於各人的心識中,因緣會遇時,便會招來各種苦樂不同的結果——宇宙現象。
因為釋尊發現宇宙生命的活動,必須具有業種子的因,以及種種助緣才能表現出來,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有獨立性的存在。故說宇宙現象的變化是無自性的,無實體的。比如由雨水而成的雪和冰,溶解後即回歸於谷川的水;因為水憑着氣壓和氣流,溫度等種種助緣的變化,便成為雨,其次成為雪和冰,任何方面都是暫時的、假有的存在,決不是實在的。
或說:水分解了,便分散為H20的元素與酸素,不是實在的嗎?但在科學長足進步的今天,認為如果加以極高度的電擊,元素也是可以破壞的。由是證明釋尊所說:宇宙萬有皆不可能獨立存在,而由緣起的物質,皆無實體可得的斷案,是正確的。
由於釋尊洞悉這緣起性空的宇宙大生命的活動,是互相依賴,綜合存在的,是整體而不可分的,是物我一體自他共存的。然則,一己的私我,僅是組織宇宙大我的單位,宇宙大生命是由無數小我細胞而組成的。唯有大我快樂,私我然後快樂;亦唯有大我幸福,私我才得幸福。個己之我,與宇宙之我是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因此啟發了釋尊無我大悲的思想,進而鼓勵人放棄私我而完成大我。樂與天下,憂與天下,不但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還要「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一己求安樂。」凡事都應該先公後私,先人後我,這樣世界才有前途,人類才有幸福。
可惜世間人,大多數都被困於私我底囚籠裏,墮落物質的陷阱中,各私己所愛,各愛己所私,致使世界人類陷於悲慘的厄運。我們清夜撫心自問:人類為什麼不能和諧共處而互相殘殺?為甚麼不能苦樂與共而以強凌弱?為甚麼不能大公無私而損人利己?為甚麼只顧自己之享樂而侵犯他人的幸福?為甚麼不能擁護國家法律反而作奸犯科?為甚麼不能遵守社會秩序反而推翻公理?為甚麼不能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反而汲汲於富貴,戚戚於貧賤,唯利是圖,鈎心鬥角,同類相殘?致使今日的社會罪惡日益增,禍亂日益盛,以釀成「犯罪年年有,沒有今年多」的可怕現象?這些,還不是因為私我這個壞東西在作怪麼?
真的,因為世人都不知緣起性空的真理,而固執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心目中只知有我,不知有人,處處為我着想,在在為我計劃,甚而為了我的享受,我的幸福,我的權利,我的名譽,我的慾望,以及我生命的延續,而展開唯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搏鬥,於是甚麼欺詐,奸騙,強奪,巧取,妒嫉,猜忌,陷害種種罪惡皆隨之而來。甚麼仁義道德都置之腦後而不顧,甚麼禮義廉恥俱拋於九霄雲外而不問。致使良善的人類,變為衣冠禽獸,比虎豹犲狼更兇殘,把良善高貴的人生,沈溺於虛偽的苦海,淪為物質的奴隸。在這獸性與奴性不斷地擴張的社會裡,人類不惜精神,不擇手段地編織成密密無縫的利害之網,來籠罩自己,使自己永遠囚困在這狹窄而險惡底牢獄裏轉來轉去,無法抬頭。
太史公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利害衝突間,人類無法協調;在利害威誘下,人類無法滿足;甚至不奪不饜。然人之慾望無窮,物之可以足吾慾者有限,因此,人類往往在貪求不遂時,而瞋、而癡,而殺,而盜,甚而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一切犯罪心理由然而生,一切罪惡行為大肆活劫。古人說:「一人貪戾,一人作亂。」徵之今日,人類貪戾者多,而寡慾者少,試問世界怎得不亂?是以佛說:人的私我,是罪魁,是禍首,是破壞人精神文明的武器,是把人推墮物慾深坑的魔掌。
佛陀創立佛教之目的,是要我們知道,由業因助緣而生起的我,是空無自性的,使我們在明白無我真理的同時,也了解緣起性空的背後,還有一個真我。無我是在物質方面說:所以是無常的.苦的,空的,不值得我們留戀,更不應該為了此假我短暫的享受,作諸惡業,自害害人;真我是在精神方面說:是真實而永恆的,亦即是人生真理的生命。這真理的生命,才是人生最後的歸宿,亦是人生最高層次的境界,才值得我們去發掘與追求。然我們若想發掘真理的生命,首先要衝破私我的囚籠,激發大悲的精神,把小我擴為大我,使自己與物同體。然後始可以嗅到真理生命之芬芳,體會真我的境界。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學佛,都明白緣起性空的真理,就可以征服自己,克制私慾,把小我從狹窄底觀念中搶救出來,擴展成為宇宙同體的大我,取消貪瞋癡的心理,停止殺盜婬的行為,進而樂善好施,利己利人;一則去惡,一則修善,拯救自己,也拯救他人,使自己在黑暗短暫的人生中,找到光明永恆的生命;在綿綿不息滂沱四方的生死洪流中,建築起真理生命的寶塔,與日月爭光,與天地並存,作為人間冬天的太陽,炎夏的甘露。那麽,我們的人生,該是最理想的,我們的世界,該是最善美而和諧的。
綜上可知,佛教緣起性空的人生觀,不但是正確而合理的,而且是自由自主的,我們可以創造幸福的人生,亦可以毁滅人生的幸福。如果我們從消極的角度看人生,知道人生是苦惱的,短暫的,無我的,就可以克制私我,寡慾知足,修心養性,不致作諸惡業,輪迴生死。若從積極方面觀察:則人生該是光明愉快的,真實而永恆的。若想證得這物我同源,自他一體而又永恆的真我,必須把小我擴為大我,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直至自覺與覺他,都到達至圓至妙的境界,福德與智慧的積累,都達到至高至善的階位時,自然獲得究竟自由的真理生命,親證平等的理性,成就至尊至上的佛果菩提。所以我說:佛教的人生觀,是從悲觀轉為樂觀,從消極跨進積極,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苦惱變成快樂的,各位聽眾,你們認為是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