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布基础讲法♡♡♡
01、 佛教三大分支
本节课简单介绍一下佛教、佛教的传播地、哪些地方和国家发扬哪种佛教等。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2500多年前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发扬传播来的。佛教源自
于古印度,释迦牟尼在古印度成佛后将佛教传播开来,佛教的根源就是印度的佛教, 之后慢慢发扬光大,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发展成为现有的世界上的佛教三大 支:北传大乘佛教、南传小乘佛教和金刚乘藏传佛教。
北传大乘佛教,传播地为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因为都是经由中国传 播到其他国家,所以也被称为汉传佛教。
南传小乘佛教,它的范围包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以及中国的云南和⻄ 双版纳。
金刚乘,是以大乘和菩萨乘为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藏传佛教。
所以佛教的现存三大分支为:北传大乘佛教、南传小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简单 来说也可以说为: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佛教的这三支都源于古印度的印度佛教,只是由于他们经由的传播地区不同而形 成了这样的名称。在这三者中,基本宣说的佛法内容是一样的,但也不完全相同,各自也有各自的教法与教规。
佛教传入中国,现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并且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人文与生活当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为我是藏传佛教的弟子,所以在这里也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藏传佛教,这个也很重要。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藏区形成的佛教,是以藏语为主、藏⺠族为主体,在特定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中形成的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包含显宗与密宗完整的佛教体系。佛教是从公元七世纪入藏,到现今为止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发展到现今为止已不仅仅是藏⺠族独有的信仰,藏传佛教已经从藏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国际性的宗教。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所有完整的体佛教体系都存在在其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藏传佛教里,显宗和密宗的部分全部都有,而且完整, 相比之下,南传佛教当中就不包含密宗的部分,也不包含显宗中大乘的部分。另外汉传佛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北传大乘佛教,它当中密宗的部分也有,例如唐朝时有唐密、日本的东密,但是密法当中甚深的无上瑜伽的部分是没有的,只有在藏传佛教当中有密法最为完整的体系。关于这一点,对于佛教历史稍作研究的话,大家都会知晓。
所以大家能够在这样一个拥有完整体系的佛教当中学习是非常幸运的,这个也不是因为我是学这个藏传佛教的所以这样说,不是这样的。因为它有超胜之处,比较完整,所以不同根器的学者都能从中获益。
02、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本课的内容是也非常重要,大家都是学佛者,每一个佛法知识都很重要,你知道的越多、学习的越多,对于修行越有帮助,学习的初始、过程中及其结果都会越来越好。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即是皈依三宝法。皈依三宝法是三乘法教的入门法,所以无论你是小乘、大乘菩萨乘还是金刚乘,入门的法都是皈依法。
这里指的皈依并不是单指初学者入佛门时做的皈依。皈依其实是从一个学佛者初入佛门直到成佛之间都要持续做,所以并不单指初学者入佛门时做的皈依仪轨,做完就算结束,不是这样的。
皈依是指学习佛法时所有志愿、道路及目标等所有在内的,甚至思想意识上以及心念上的皈依。所以许多佛教高僧大德都曾说过,佛教从入教、发心、再到成佛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叫皈依。
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并且一切思想语言行为符合佛法的要求,这才叫做真正皈依三宝。一般人会认为通过皈依仪轨拿到皈依证算是皈依了,但是你的思想语言行为上是否达到了佛法的要求呢?如果还没有,那你就还不能称作为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或者说还没有真正的皈依好。
所以我们在皈依之后要知道并守护好皈依的戒律,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皈依,才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弟子。那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你修学任何佛法都算满足了基本条件。
03、什么叫皈依佛教?
上节课我们讲到入佛门之后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本节课再简单的介绍一下皈依。
皈依法分两种,一种是受戒皈依,另一种是信念皈依。
受戒皈依,即是指自己皈依之后寻找一位懂得戒律、并且自己也受过相应的戒律,而且保持戒心清净的这样一位戒师,也就是皈依师,他也是我们平时说的上师或善知识。找到之后请求按照律部的仪轨和要求来传戒,这以上被称作受戒皈依。
信念皈依,就是指我们通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并且立志要皈依三宝。
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皈五戒及十善业,只是通过一个皈依的形式,表面上好像已经皈依了,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何况现在又有很多戒律不清净的传戒者,不按照戒规行事,即所谓的做空传戒,只是发个皈依证,这样的骗子也是很多的。那通过这样的仪式并不能真正成为皈依弟子。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和行为上的皈依,这种皈依也许表面上没有参加过形式上的皈依,但是思想与行为上符合佛法皈依的标准,这样就以算作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且承认正见,立志以佛菩萨作为自己做人的榜样,以佛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以达到自利与利他的目的。
所以,皈依前你首先要了解佛法,例如了解轮回的过患并希求解脱。我们想要超越轮回,归根到底依靠的还是佛法,除了三宝以外,谁也帮不了我们。我们平时说的神祗及其他外力都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超越轮回得到解脱,因为这些神祗及外力自身也并没有解脱轮回。
唯有佛法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处,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当你知道这个真相之后,你会坚定不移的有一个正确的信念,到那个时候,你可以没有所谓的形式和仪轨、接受传戒并拿到规证等等,这些也许没有,但是你有了心念的皈依,也就能称作是真正的皈依弟子。而且你的思想和行为也将慢慢符合佛法的标准,逐渐成为真正合格的佛家弟子。
所以我们在皈依之前,首先要了解皈依法和皈依的前提、什么是真正的皈依等,这些很重要。
当我们找到一位善知识,能够请求皈依三宝,这是前提,也是很重要的,功德也非常大。因为善知识本身受这个戒,他拥有这个传承再传给你,你也将拥加持与力量,这些成为你思想和行为上有能力,去做到佛法的标准。最初你也许没有这样的行为,但是当你受戒之后,慢慢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会逐渐转变为符合佛法的标准,所以在皈依时寻找传授皈依的上师受戒、皈依之后守持好皈依戒,这是很重要的。
04、 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大家都是信仰佛教的,所以也诚信因果,如果是善的因必定会得善果,反之,如果造恶因则会得恶果。当然,这前提是我们要知道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
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拨弄是非等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知道了这样一个标准,那我们今后的思想或行为中如何抉择善恶就很明了。
如果思想和行为缺乏这个标准,那我们需求快乐的想法,必定与自己的行为背道而驰,这就是不知善恶取舍而导致的,所以今天学习善恶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遵守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是大乘小乘佛教所共同倡导的。另外,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除了遵守十善行,也包括不伤害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与安乐的利众思想。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大乘佛教修行人,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还要遵守不伤害众生、利益众生的思想行为。
我们知道,诸菩萨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并无有疲厌地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菩萨的行为,再苦再累也会很勇猛、很欢喜地去为众生做事,愿所有的艰难困苦由自己承担,愿所有幸福安乐让众生获得。
总的来说,我们若能以善恶的标准,每天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方:假如你今天要去寺院烧香拜佛,那首先你要观察自己的动机,你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去烧香拜佛?还是仅仅为了自己?还是没有任何目的的无记的状态?再如,一天当中我们有很多行为,那我们这些行为当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是恶的,那我们应当立即停止或将此行为转变到善行当中,因为善与恶都会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每天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极为重要。
在诸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也有类似这样的修行方法,在每日结束就寝之时,大德们都会将这一天当中的所思所想细细回忆,如果发现自己有恶的思想或行为,会立即进行忏悔,如果有善的思想行为,就会将功德回向所有众生。所以,如果我们也沿袭这样的修行方法慢慢调整,终有一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成为善思善行,而这样的善因积累,也会最终成就我们所追求的永恒的快乐与安乐之果。
05、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美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有信心、入道、正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盲目地迷信,或凭几条咒语盲修瞎练。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显宗,只要是佛教,真正的入手处理所当然应当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并按照闻、思、修的顺序进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开篇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各高僧大德、大成就师所走过的经历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模式:寻师求法-恒苦修持-获得成就-收徒传法、著书立说,
就像噶举派的传承祖师玛尔巴大译师去印度向那洛巴大师求法,玛尔巴大师在求学的道路上很艰辛,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够求得正法。拜师求法后,又经过自己的苦修,最终获得成就。再如,通过《密勒日巴尊者传》我们也能够了知尊者在向玛尔巴大师求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数不胜数的艰难困苦,为了求法受到了很多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磨难,在拜见上师求法后又艰辛修行,最终获得即身成佛的成就。岗波巴大师也是如此。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这样的模式来求法,因此,选师求法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来说,学习佛法应该从何处入手呢?首先就是要拜师,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其次是学习,要依靠系统的教理或藏传佛教传统的修学程序,即闻、思、修;最后再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以这样的方法是才是正确、完整、系统地学习佛教知识的方法。
06、佛教信仰的目的是为了死后进入天堂吗?
今天讲关于佛教信仰的目的。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佛法的目的是死后能够进入天堂,那么这是佛教的目的么?
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寻求人天快乐,中等目标是脱离轮回痛苦,最高目标是达到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的境界,所以这三个是佛教所追求的目标。
这三个当中的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人,就是指地球人,天是指欲界天人、色界天人和无色界天人,是指一种高级生命,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神。然而,天人其实也属于六道中的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生命,它们的特点或优越点只是生存条件好、长命、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而已,这在《俱舍论》当中有所宣,这与人们平时所说的死后进入天堂的概念并不相同,天人是六道众生当中之一。
那么,我们为了来生再为人,或者发展成为这样的天人、受人天快乐而发愿修行,这就是是最低级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所以,如果我们想获得这样的果位。那么也必须尽今生修行,才能有把握在下一世获得暇满人身。再或者你想获得六道众生当中天人还是要修行。
这里我们再讲一下天堂,比如在其他宗教当中常常讲到天堂,完全是要依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进入天堂,一进入天堂就会获得永恒的快乐,上帝是世界的主宰,如果违背上帝的意愿或要求就要受到惩罚甚至下地狱,如果遵循上帝的的要求,就会升入天堂。但佛教的观点不是这样,佛教当中的天界是六道中的一种,六道都遵循“受尽而亡,业尽而堕”,在六道中天界与人类一样,都要靠自己的业力因缘自己。佛教是讲因果关系,所以人与天人都一样“受尽而亡,业尽而堕”。
三善道――人、天人及阿修罗与三恶道――旁生、饿鬼、地狱三者相比是会有一些快乐,所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这样的快乐并不究竟,所以人天秤狮佛教追求中最为低级的。
如果你想获得恒常的快乐,那首先你必须要通过受持戒律、守持十善业等,以这样的因你将获得人天快乐,所以佛教的见解都是具有善的标准,不仅能有利于来世,也对今生有益。
大乘修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若放弃众生的苦而不顾只求自己来去世天堂享受,这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大乘佛教或者佛教中等的目标是脱离轮回之苦。这里面主要指的是求得自己解脱轮回的痛苦,因为在轮回当中处处都是痛苦的,即使是刚才讲到的人天的福报也只是短暂的福报,我们觉得很快乐,但是他不一定是真正的快乐,其实都是痛苦的本性。所以你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以这样的目的而修行,这就是佛教中等的目的。
但中等寻求自我解脱并不是利益众生的目的。比如说小乘的阿罗汉,这些修行者也是看到了轮回之苦,为了超越轮回寻求解脱而修行,并没有把目的放在利益众生上,但他们也能超越轮回,获得阿罗汉的果位。
佛教的最高的目的是达到智慧功德圆满的佛的境界,这样的目标是最大的,它的核心是发心利益众生。这样的发型从何而来?也就是从发菩提心为所有如母有情中而来。
为什么说众生是自己的母亲呢?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都在不断的轮回,时间长到无法衡量,所以在这漫长轮回中,其他众生必定是作过我们的母亲父亲或亲戚,当我们看到他们在受苦,我们会生起一种慈悲心,希望能够减轻解除他们的痛苦。
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最为究竟呢?我们首先要拥有这样的力量。如何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呢?就是成佛。佛拥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佛能够解脱众生的痛苦,这也就佛教是终极的最大的目标之发心:我为所有众生而成佛,这样我就能够解脱救助如母众生的痛苦。
我们若想成佛,那这样的发心是不缺少的,因为拥有慈悲心与成佛是因果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地方会较为深奥,不懂的地方大家可以先做了解,相信我们通过慢慢的学习可以逐步懂得其中的意义。我们先学习和了解佛教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也想发心带着大家一起实修,这是一个学习次第,希望大家受益。
07、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佛教根据众生的机缘,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法,这是对修行人很重要的过程,这种三级解脱方法也被称为三士道。
初级的目标,即下士道,同上节课内容,是通过诚信因果修十善业、断恶习来避免堕入三恶道,求转生到相对苦轻一点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人道这样的人天乘目标。所以初级的解脱目标就是从重苦恶缘中得到解脱,获得人天快乐。
例如我不想投生到三恶道,那我就修十善、戒恶习,我就获得人天快乐,这是初级目标,这就是下士道。
中极目标,也就是中士道,是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苦的道理,不想承受轮回的痛苦而发出离心,并修持戒、定、慧,来达到脱离轮回的目的。
想要超越或脱离轮回,首先要发出离心,之后再通过修持,虽然获得了超越轮回的目的,但这不能获得佛的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只能是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的果位。
高级的目标,也就上士道,是从认识到解脱烦恼,再到全面解脱,达到功德智慧圆满的境界,这个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智慧和慈悲心。
所以,想获得上士道的目的、无障碍的解脱,就要发菩提心和精进地进行福慧双修,因为具足福报和智慧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当然,就这三个目标而言,你可以先选择第一个慢慢修行,后转成为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下士道转化到中士道,然后再上升为最高目标,也就是中士道转成为上士道,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渐转变。
以上就是佛教倡导的三个阶段的目标。
07、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佛教根据众生的机缘,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法,这是对修行人很重要的过程,这种三级解脱方法也被称为三士道。
初级的目标,即下士道,同上节课内容,是通过诚信因果修十善业、断恶习来避免堕入三恶道,求转生到相对苦轻一点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人道这样的人天乘目标。所以初级的解脱目标就是从重苦恶缘中得到解脱,获得人天快乐。
例如我不想投生到三恶道,那我就修十善、戒恶习,我就获得人天快乐,这是初级目标,这就是下士道。
中极目标,也就是中士道,是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苦的道理,不想承受轮回的痛苦而发出离心,并修持戒、定、慧,来达到脱离轮回的目的。
想要超越或脱离轮回,首先要发出离心,之后再通过修持,虽然获得了超越轮回的目的,但这不能获得佛的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只能是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果的果位。
高级的目标,也就上士道,是从认识到解脱烦恼,再到全面解脱,达到功德智慧圆满的境界,这个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智慧和慈悲心。
所以,想获得上士道的目的、无障碍的解脱,就要发菩提心和精进地进行福慧双修,因为具足福报和智慧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当然,就这三个目标而言,你可以先选择第一个慢慢修行,后转成为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下士道转化到中士道,然后再上升为最高目标,也就是中士道转成为上士道,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渐转变。
以上就是佛教倡导的三个阶段的目标。
08、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应该如何修的基本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了佛教的三个目标,当你选择了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开始修行,那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或许会有一个疑惑,就是修行人或者信仰佛教的人必须要念经拜佛吗? 其实真正的信仰是思想上的信仰、意识形态的信仰,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修行,有“上智修心、中智修身和下智修口”这样的说法。 上智修心,是指上等的修行是思想意识的修行。是佛还是魔,凡人和佛菩萨的根本区别或界限就是思想意识。二者外形表面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佛菩萨也有外形的形象,各种各样的,也不一定是我们常熟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这样的菩萨形象,有些佛菩萨的形象是凡夫人,甚至在屠宰场中或者旁生中也有菩萨的形象。所以外形上凡夫与佛菩萨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外形和形象是可以伪装的,不能当做信与不信的标志。 真正的佛,指的是慈悲智慧的思想境界,不是有形的东西,慈悲智慧的思想境界。八万四千法、或者说显宗和密宗、禅和净,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清除思想上的烦恼和垢染,显现本净的佛性,这是上智的修行,即是修心。 中智修身,就是指中等修行是守持清规戒律,修行身言、戒恶行善。这样的修行人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好人具备什么条件呢?就是修身、修言,戒恶行善。 下智修口,即念经修佛号咒语等。但这并不是说念经持咒没有功德,而只是说三种修法的不同层次。因为即便是念经念咒,也有高层次的念法和低层次的念法。高层次的念经是口念经文、心思经义,低层次的念经只是念经文不想经的含义;高层次的念咒是心观口念,也就是心中是观修、口念咒语,行为和经义相合,一心不乱。 比如念诵观音心咒,那口中念咒语,心会观修观音菩萨。低层次的念咒则心不在义,只是口念而已。当然,这二者都具有功德,只是功德也有大小的区别。 总的来说,信仰佛教的人或修行的人不一定是表面念经拜佛的人(这里只口念身拜),因为对于高层次的一些修法,也许口中不需要念诵,但主要是修心,若心能修好,那必定能成就。但是,我们若想要能达到这样的高层次的话,还是需要一步一步抵达的,先是口念,然后心再慢慢观察观修,这样才会逐渐达到高层次的念法。当自己的福报越来越大,障碍越来越小时,才能逐渐达到高层次的境界,到时也能够很快证悟自己的本心。
09、念诵佛经和咒语功德有什么?
今天简单介绍念诵佛经、佛号、咒语的功德。佛陀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宝箧经》中云:“念诵圣观世音的各号,其功德与念诵千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佛陀亦云:念诵佛经咒语等可消除身语意的种种罪业,可消除地水火风等的灾害,遣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及运气、保一方平安等诸多功德利益。
念诵咒语佛经佛号,可以消除口的罪业;转塔转经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罪业;意识信仰观想好,口念心观合一的时候,能够消除我们意识上的罪业。
其实,我们所有的罪业都来自于口身意这三方面,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诵经念咒、转塔转经以及观想等这些方法来达到消除身语意三方面罪业的目的。
总的来说,念诵佛经佛号咒语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望大家多多行持。
龙树在《致国玉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
10、在学法途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若想完整的学习佛法就必须按照闻、思、修的过程来学习,所以今天就这三者的关系进行简单讲解。
龙树菩萨在《致国玉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所以闻思修非常重要。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提高素质和开发正善智慧的学问,是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因而,学佛也不能单靠盲目地信仰和热情,而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相结合。
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于神灵的指示,也不是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练,而是来自于有规律的闻思途径。
闻思修里面的“闻”,是指读书学习听法,“思”是指反复的认识思考。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的慧、思的慧和修的慧这三种智慧。
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的慧是来源于思的慧,思的慧是来源于闻的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和思的慧,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的慧。因此,对于真正学佛的人来说,闻思修三个点中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达到解脱成佛的愿望。
所以,大家若能通过完整的闻思修的学习方法来修持佛法,那么你就踏上了一个够达到解脱的道路,因而我们需要这样传统的修学方法,若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按照这样的程序修的话,那结果必定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智慧和慈悲心等,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
11、什么叫 “天降日” ?
天降日,是佛教四法殊胜日之一。藏历九月二十二日,是释迦牟尼佛上天为母说法从忉利天返回人间的纪念日。
释迦牟尼佛出世七日后,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佛陀成道以后,通过神通观察,知道母亲没有解脱,还在天界,释迦牟尼佛亲自去天界度化母亲,在天界住了一百天。天降日是最后一天,是佛说法完毕返回人间的日子,所以叫天降日。
佛陀当时从祇园精舍的香室升到忉利天,为报母恩,亲自前往三十三天——在忉利天的波利质多树下母亲为摩耶夫人宣讲《地藏本愿经》,共九十日,全经十三品,详说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统万类而靡遗,亘古今而无尽。所以今日我们将此经奉为报答父母大恩的孝经。佛陀还为母亲及天人讲述了“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尊胜佛顶陀罗尼经”等经典,使无量众生发起菩提心或证得果位,摩耶夫人以此得证须陀洹果。
人间的波斯匿王及众佛陀弟子好久未见到佛陀,心中有无限思念,纷纷造佛像忆念佛陀,并且加倍用功修行,一心祈请佛陀早日回到人间,目犍连尊者也通过神通前往天界询问,慈悲的佛陀允诺说法圆满后将返回人间。弟子无不欢欣雀跃,准备迎接佛陀回到人间!
佛陀说法结束后降回人间时,雨降天花和珠璎,帝释天王为了表达对佛的无上崇敬,施展神通从忉利天宫善法堂到人间之间变现一条台阶,这台阶由黄金、白银、水晶做成,中间台阶为黄金,左面台阶是水晶,右面台阶是白银做成,佛陀从善法堂起身,从中间的黄金台阶下,天神大众后面跟从,帝释手拿宝盖从水晶台阶侍奉在左侧而下,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从白银台阶侍奉在右侧而下,天神天女腾空散落天花赞美。
由此,佛陀从忉利天宫返回人间的这一天被称为天降日,佛陀上天为母说法是对众生应懂得报恩的教导,我们也应视父母为真佛般供养。
在这样的殊胜日里,任何善法的功德都呈十亿倍地增长,藏地寺院都会做各类佛事活动,我们也可以在家里或去寺院行持一些善法,尽己所能地吃素、放生、供灯、供花、诵经、持咒、发菩提心、供养三宝、布施众生……哪怕做到其中一项,功德也不可思议,至少也应做到不伤害众生,不做恶行,并将所有的善行回向所有众生,望大家把握时机。
[口传]
释迦牟尼佛心咒:
ཨོཾ་མུ་ནེ་མུ་ནེ་མ་ཧཱ་མུ་ན་ཡེ་སྭཱ་ཧཱ།
嗡(ong)牟尼牟尼 玛哈牟纳耶娑哈
观音菩萨心咒(六字大明咒)
ༀམཎིཔདྨེཧཱུྃ།
嗡(ong)嘛呢叭咪吽
文殊菩萨心咒
ཨོཾ་ཨ་ར་པ་ཙ་ན་དྷཱིཿ
嗡(ong)阿ra巴杂那德
以上为大家简单传授了咒语,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心一意地持咒祈祷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可以遣除一切烦恼,消除心中的恐惧,也能使我们快速踏上解脱道路。
例如释迦牟尼佛心咒,若我们内心当中有任何的需求与愿望,只要一心一意地祈祷佛念诵佛陀的心咒,定会带来与自己的根器和业相应的利益。
再如文殊菩萨心咒,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我们的烦恼都来自于无明愚痴,所以祈请以智慧来遣除我们的烦恼、痛苦和无明,开启内心当中真正的智慧。所以我们要一心一意的念诵文殊菩萨的心咒,祈祷并观想文殊菩萨,祈请赐予我们智慧。尤其是读书的孩子,若能经常读诵文殊菩萨的心咒,则学业必定有所成。
佛咒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对于今生来世都会有巨大意义,所以在我们得受传承后要勤做修持。
――――――――――――――――――
[简单的禅修观修方法]
现今人们工作压力大,各种烦恼和障碍较多,所以今天值此殊胜日,传授大家以最简单实用的禅修观修方法。
首先我们要在面前摆放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唐卡或图片,若没有手机上的图片也可以。然后以打坐的坐姿,身体放松,然后看一会儿你面前的佛像后,闭眼观想佛陀的形象及画面,若无法想象时,可以睁眼看佛像,然后再闭眼观想。
这个观修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同样具有无比殊胜的加持力量,在今天这样的殊胜日里,希望大家尝试练习,平日里作为实修法多加串习。
སྒྲོལ་མའི་གསོལ་འདེབས།
度母祈祷文
ཨོཾ་ཕྱག་འཚལ་རྗེ་བཙུན་ཏཱ་རེ་ལྷ་མོ།།
嗡 顶礼至尊圣度母
ཏུཏྟཱ་རེ་ཞེས་གདུང་བ་ཀུན་སྐྱོབ།།
明咒能救诸忧苦
ཐུགས་རྗེ་ཐོགས་མེད་ཏུ་རེ་དཔའ་མོས།།
大悲无碍勇度母
བདག་ལ་གྲུབ་མཆོག་སྩོལ་ཅིག་སྭཱ་ཧཱ།།
祈祷赐我胜成就
12、修行一定要出家吗?
今天是空行荟供日,所以首先向大家传授度母心咒的口传。大家都知道度母是对众生特别慈爱的,她是能够救度八种灾难的救度佛母,所以祈祷度母时获得的加持力量非常大而且迅速,例如你早晨祈祷度母,那下午就会起作用,具有这些殊胜而快速的力量。所以今天传授后希望大家多念,平时也不忘多多祈祷度母。
度母心咒:
ཨོཾ་ཏཱ་རེ་ཏུཏྟཱ་རེ་ཏུ་རེ་སྭཱ་ཧཱ།།
嗡达咧 都达咧 都咧娑哈
སྒྲོལ་མའི་གསོལ་འདེབས།
度母祈祷文
ཨོཾ་ཕྱག་འཚལ་རྗེ་བཙུན་ཏཱ་རེ་ལྷ་མོ།།
嗡 顶礼至尊圣度母
ཏུཏྟཱ་རེ་ཞེས་གདུང་བ་ཀུན་སྐྱོབ།།
明咒能救诸忧苦
ཐུགས་རྗེ་ཐོགས་མེད་ཏུ་རེ་དཔའ་མོས།།
大悲无碍勇度母
བདག་ལ་གྲུབ་མཆོག་སྩོལ་ཅིག་སྭཱ་ཧཱ།།
祈祷赐我胜成就
以上是度母的心咒和比较简短的度母祈祷文,虽简短但具有很强大的加持力量。我们平时可以多念度母心咒,念完后可以再念祈祷文。
——————————————
今天的课程-修行一定要出家么?很多人问过我这类的问题,今天在这里进行讲解。
首先我们分析,是不是在家就没有办法达到修行的高度境界?是不是一定要出家之后才能达到?我个人认为,修行不一定要出家。我们从身口意三个角度来看修行的状态。
如果我出家了,那我的身口意三门就一定没有障碍了吗?没有修行上的干扰了吗?没有烦恼了吗?身口意当中的口,是指说的话。我们要知道寺庙当中也不只我一个人在修行,有很多同修道友,有的时候在寺庙当中一些出家人也会与自己和同修沟通时有过抱怨,说过很多不好的话,比如饭菜不行、老师不行等等,这样不好的言语或抱怨的言语也是会有的。所以在口这一方面当中还是会有很多障碍。
其次,再看身体方面,也就是行为方面,比如出家人不用上班也不赚钱,有饭就吃,在寺院上早课晚课,身体上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因为出家人很少接触外面而专注于做修行的功课,所以身体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
但是我们修行最重要还是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从意这个方面再来说。出家人与在家人相比,说不定有时候在寺庙当中想得更多更远,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寺院当中已有20多年,内在的贪嗔痴慢都会有,再比如现在网络发达,出家人也会接触到网络电视微信等,有太多让人分心的事情。再如寺庙当中除了修行,有些出家人还要参与寺庙管理事务等等,当然寺院当中很多工作是自愿性的,功德无量,但如果自己的发心不好,有太多的贪嗔痴慢,那在寺庙当中做事也没有意义,反而在社会当中以在家人的身份具有善意和慈悲的做工作,反而更具功德,所以修行主要看发心。
出家人或在家修行人一定要很清楚自己要如何修行、修行的目的和方法,这些是比较重要的,而不是说出家了就修行好、在家人就修行不好,不是这样的,在哪里修行并不重要。
一个在家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当成庙、修行的道场,把自己上班的公司或办公室也当做修行道场,甚至现在所居住的整个城市也可以当做是修行的道场。再者,我们不是出家人,也不在寺庙当中,所以我们自己的父母孩子爱人同事等都是自己的道友。现在有很多在家修行人总说自己没有修行时间、工作特别忙、家中事多等等,我觉得他们是把修行当作为单独的一项事情来看待了。
很多在家人觉得打坐念咒抄经等才是修行,而在家中陪伴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就不叫修行,把陪伴家人或做工作当作是浪费时间,不是修行,这是很大的误区。
其实,作为一个合格的在家修行人,首先你的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彻底转变,因为你不是出家人,你已经有了一个家庭,所以你的修行目标是有次第的。刚开始是为了身心更加健康,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然后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同事和朋友的关系等等,首先要处理好这些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你才可以说我要解脱成佛,如果连这个基础都做不好,如何能够解脱成佛呢?
现在很多学习佛法的修行人一直说想要解脱成佛,然而很多人认为解脱是一种状态,是对于任何东西都没有感情、一种无所谓的或者没有痛苦和烦恼的状态,一种身心上极度愉快的状态……如果你觉得解脱是这样的,可能你已经误解了解脱。
其实解脱不是有一天到了那里就得到解脱,实际上每时每刻都要做到当下的解脱。比如我们现在在和同事或朋友沟通当中,我可能会因为对方说了一句不好的话而立刻有了情绪,你若能在当下的这个情绪中脱离出来,这就是当下的解脱。所以解脱不一定是到了那个时候才解脱,时间上来说应该是每时每刻。
佛经里并没有说钱是不好的,也没有说你的爱人是轮回,也没有说你不要工作,也没有说在家生活会干扰你的修行……所以在家修行人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解脱。对于一个在家修行人来说,你可以在不离开父母爱人儿女事业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这是可以的。
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你修行的方法、目的和方式,而不是你在什么地方修行。所以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很好,都可以修行,陪伴父母爱人儿女都是修行,跟自己的同事领导等等沟通当中都可以修行。你若要解脱,就要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能够解脱,否则不会有所谓的最终的解脱。
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当下的情绪,都是你应该寻求解脱的方向。在这样的情绪当中,你可以从中脱离出来,这就叫修解脱,这就叫修行,我们从身口意这三方面来控制和把握好自己,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解脱。
13、学佛的人多拜师可以吗?
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初学的修行人,他们觉得我皈依了一个师父后若再拜另一个会违背戒律。其实,佛教中没有说皈依一个师父后就不能再拜其他,也没有说只能专修一法。
佛陀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知,佛教是教导人修养善德、多学知识以开发智慧巧得遍智的这样的一个圣教。我们来看历代的高僧大德是如何修行拜师的?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曾拜过很多上师、学过很多法。比如藏传佛教后弘时期的阿底峡尊者,他在修行求法过程中曾拜了败153位师父;还有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大师,也是在修行过程中拜了100多位师傅……
所以我们也可以拜很多师父,也可以学很多法。若我们不拜善知识而只是念经念咒,这样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跟随诸多上师学习诸多法门是很重要的。
萨迦班智达说:“倘若不学成便知,因果之说岂非妄?”我们需要善知识、需要法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遍知一切的佛,否则是是不可能做不到的。
藏传佛教当中最为强调的是,首先你要拜一个善知识,若不败善知识,只是自己看看书念经诵咒,是不可能成佛的。其实我们人生当中的所有痛苦都来自于无明,也就是无知。我们不知宇宙真实的情况、人身体的真实情况、以及生命真实的情况……因为我们不知,所以导致了诸多的痛苦。
若我们跟随很多上师学很多相应于自己的法,那我们就能够逐渐增长智慧、遣除无明愚痴。我们另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近,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痛苦以及不好的现象越来越少,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跟随诸多上师学很多法,这是通往佛果的必经道路。
14강 설법과 전법을 하는 스승님은 어떠한 조건이 구비되어야 하나요?
14、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我们知道了修学佛法需要拜上师,还要知道我们所拜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拜一个什么样的上师?这个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认真考虑。
作为一位初学者,要学习佛法就要拜上师善知识,但如果你拜的上师并没有具有一个讲经传法的上师应有的条件,或者他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你拜他为师、跟着他学习佛法,应该不会有进步,甚至可能会存在更多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也会成为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很大的障碍。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拜上师前观察好,确保跟着他能够学习到佛法、能够修行,并且确保通过他的讲经传法令我能够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和答案。
现在很多人初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一开始时自己对佛法很感兴趣,也有了学习的心,但在修行学习到一定时间的时候,就又感觉佛法并不好或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等等很多不好的想法。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你拜的上师可能并没有精通佛法的理论。佛法当中说“依法不依人”,即我们要看佛法的真正内容,而不应该只看传法者本人。
那我们应该拜什么样的上师呢?如果你拜的上师能够具足佛经当中所说的一个讲经说法的上师所应具备的条件,那你跟着他学习佛法的话一定会令你慢慢进步。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去了解他们是如何拜上师的?他们拜了什么样的上师?学习佛法过程当中他们又带着什么样的发信、信心与信仰进行修行的?例如我们可以看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可以说,在整个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中,以拜见上师和依止上师最为突出的榜样就是密勒日巴尊者。这个不是我个人认为的,而是整个藏区都普遍认同的,还在其他宗教的团体甚至无信仰者等也都非常赞叹尊者,认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是尊者这个样子。
我们看整个密勒日巴尊者在最初发心到拜师的方式,再到修行的过程,以及其生成佛的事迹……不论我们在其中的哪一部分进行观察,他都是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的,我们应该通过了解尊者传记来慢慢提升自己。
其实密勒日巴尊者与我们非常有缘,他是噶举派的第二祖师,我们的传承也是经由尊者传到岗波巴大师,再传给噶举派各高僧大德,然后又传给我们,所以我们应当生起信心。
关于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的条件,弥勒菩萨在《庄严经》中说宣说了以下十个条 :
①具戒学;
②具定学
③具慧学;
④学识高于教学对象;
⑤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⑥博闻经论;
⑦证悟法性真理
⑧善于演说;
⑨富有慈悲心;
⑩诲人不倦。
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的修证实践经验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的理论知识。
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我们可以通过这十条作为参考来拜师求学。
간단히
14 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
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
的十个条件
①具戒学;
②具定学
③具慧学;
④学识高于教学对象;
⑤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⑥博闻经论;
⑦证悟法性真理
⑧善于演说;
⑨富有慈悲心;
⑩诲人不倦。
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的修证实践经验
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的理论知识。
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
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
授佛法的资格。
15。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제15강 불법을 배우면 어떤 문제를 해결할 수가 있을까요? 티벳고승대덕 我们应该知道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知道学佛的目的,那我们就会有学佛的动力。学佛能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一两句也没办法讲全面,在本节课,我们概述一些其中的几点重要作用。 从一方面说,学佛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所有众生,即自利利他;第二个方面,学佛可以圆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例如今生能够获得的长寿、事业顺利、财富和福报圆满等;长远利益,是指我们超越轮回,获得解脱与成佛的果位。 佛陀认为,人类苦难的根源是愚昧无知,而由之产生了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因此,我们消除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办法就是驱除愚笨、获得真正智慧,也就是正确的思想与行为。 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云: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却总在自讨苦吃(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这原因就是众生无明愚痴,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获得快乐,也不知道如何才能驱除痛苦,虽然内心当中想要快乐,但行为上却做着相反的事情,做着感召感召痛苦的行为。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没有一个、也没有一刻都不是希望远离痛苦追求快乐的,但往往想要的和正在做的事相违。 若我们能够通过学习佛法知道痛苦的来源,那我们就有了消除痛苦根源的方法,也就知道了如何获得快乐。佛教可以教会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拥有正确的认识,另其正确的对待自己、众生及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德和慈悲心,最终利益自己和众生,这是学佛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 学佛之前,我们可能对真理懂得很少,而通过佛法的学习,我们的无明就会越来越少,智慧就会逐渐增长。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内在的,而不在于外在。学佛能够带给我们稳定的安乐与真正永恒的快乐。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学了15堂课,我也在想大家是否由于生活、工作的繁忙,而无暇学习?但在这里还是希望大家抽些时间来学,因为人身难得、佛法宝贵。如果大家在语言上不能很听得很明白,也可以要参考文字,学习后大家也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肯定会对大家的学习进步的有所帮助。
17、忏悔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通过修行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也就是通过佛教的方法进行修行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佛经当中宣讲的改变命运的方法非常多,总结概括来说有三种方法,即忏悔、回向和证悟。其实这三点对于每个修行人来说都很重要,一天当中的修行都离不开这三种,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就能够改变命运。 佛经里面讲因果,如果我们前世造了一个善或恶的业,那后世一定会有相应的果报成熟,即善恶自有报。但这个的前提是从因到果之间没有发生意外,意外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造业的人通过其他的方式去改变业力。比如说虽然造了罪业,但若能够尽量弥补和忏悔,那这个恶果就不一定会成熟。 释迦牟尼佛曾称赞过两种人,第一种是根本不会造业的人,第二种人是虽然造了罪业,但却懂得忏悔改正的人。通过忏悔可以改变命运,举例来说,如果往昔我造了杀人的罪业,那如果不进行干预,这样的恶果必定会成熟,但是如果我从现在业果还没有现前时开始极力忏悔,并且做一些救度众生生命等的改过补救措施,那之前杀生的果报就不一定会成熟。 假如我们衣服上沾有泥巴,可以通过清洗使衣服干净如初,我们的罪业也是如此,可以通过佛法当中忏悔的方法,使其不现前果报,使罪业得以清净。 佛经当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 如我们在田地当中种庄稼,若想让种子成长好,它需要土壤、水、阳光温度、空间等一系列因缘。但是如果在这些因缘都具足的情况下,受到了外界的干扰,例如这颗种子被鸟吃掉了,那这个种子就不可能长出苗芽。 同理,虽然我造了罪业,但若在恶果成熟之前通过忏悔来进行弥补和清净,那果报就不会再成熟,所以忏悔是非常重要的。 忏悔应当在每天当中行持,例如我们在晚上睡觉前要回顾这一天当中自己做了多少好事多少恶事,如果做了好事,我们要将这些功德进行随喜和回向,这样会让功德越来越增上;如果造了恶业,我们要及时忏悔,并且发誓再不造这样的罪业,通过这样的忏悔对治力,罪业就不一定会成熟。 忏悔的方法具体来说,有咒语、观修和发誓再不造的行为等等。即使我们平时身体生病或事业不顺利,也都与往昔所造的恶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通过忏悔,罪业没有办法成熟,那我们的病也会好起来,事业也会顺利起来。 关于改变命运,建议大家学习一下传统文化经典《了凡四训》,这里宣讲的就是通过抉择善恶取舍来使命运得以转变之理。 需要强调的是,修行不能仅仅是听法,还要思考,也不仅仅是听闻或思考,而更要将这些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当中,如果能够这样做,才能够真正的改变我们的命运,若没有具体的行动,只是停留在闻思的基础上,那必定没办法得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效果。传统的修行方式是闻思修不相离的,要将三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