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오가산지(吾家山誌)』는 봉강(鳳岡) 이만여(李晩輿 ; 1861~1904)가 이황(李滉)에 의하여 오가산(吾家山)이라 명명된 바 있는 청량산과 관련된 이황의 시문 등을 모은 책이다. 일명 『청량산지(淸凉山誌)』라 불린다.
이 책은 1924년에 간행되었다. 편자는 주희(朱熹)가 은거하였던 무이산(武夷山)의 기록물인 『무이지(武夷誌)』의 편차를 모방하여 『오가산지』를 편찬하였다고 기록하고 있다. 첫머리에 범례가 수록되어 있고, 제1권에는 「유산서사십이수(遊山書事十二首)」를 비롯한 시와 주세붕(周世鵬 ; 1495~1554)의 「청량산록발(淸凉山錄跋)」, 「오가산지산천대암집해(吾家山誌山川臺庵集解)」 4편이 실려 있고, 제2권에는 미수(眉口) 허목(許穆, 595~1682)의 「청량산기(淸凉山記)」, 이이순(李口淳)·김양진(金養鎭) 등의 오산당(吾山堂) 창건 및 중건과 관련된 기록이 수록되어 있다. 끝부분에는 신축년(1901)에 쓴 편자의 후지(後識)와 3편의 발문이 첨가되어 있다. 책 이름을 『오가산지』라 이름한 것은 이황의 발문(跋文) 중에 “오가산(吾家山)”이라는 말이 있어서이며, 이황에게 있어서 청량산은 주희에게 있어서의 무이산과 같은 의미를 지니는 것이다.
청량산은 이황이 살던 곳과 가까운 거리에 있던 관계로 제자들과 자주 청량산을 왕래하면서 많은 시문을 남겼다. 이황의 청량산 산수에 대한 사랑은 유별난 것이어서 ‘오가산’이라 부를 정도였다 하니 이 『오가산지』를 통해 이황의 청량산에 대한 사랑이 어떠하였는가를 엿볼 수 있다.
吾家山誌[淸凉誌] |
凡例 一。李先生淸凉卽朱先生武夷。謹倣武夷誌。編爲吾 家山誌。 一。篇名不曰淸凉。而曰吾家山者。取先生跋文中實 爲吾家山之語。因以名編。 一。明宗丙寅。上命畵陶山。其後英廟癸丑 正廟壬子。亦命畵以進其畵陶山也。自淸凉至 雲巖爲九曲。謹依是本先載淸凉諸詠緫結陶 山諸什而自淸凉至陶山自陶山至雲巖歴路題品 ▣ 004 一一僃錄以統一區山川[九曲一雲巖曲二月川曲三鰲潭曲四汾川曲 五濯纓曲六川砂曲七丹砂曲八孤山曲九淸凉曲] 一自陶山踰聲峴至博石村凡歴路題品並釆入 一武夷誌并付雲谷考亭於編末謹休是規退溪 溫 溪洞諸詩樹谷記並編入誌中 一此編盖誌淸凉故凡係淸凉諸詠一一畵收而歴 路諸區則只載一二首以志其境 一謹倣武夷誌中釆入山川志例峯巒溪曲菴坮別 爲輯解以僃便覧 一周愼齋逰山錄許眉叟遊山記附于編中以僃參 ▣ 005 考 一吾山堂創建重建文字續編於後以示尊衛之義 ▣ 006 ▣ 007 吾家山誌卷之一 詩 遊山書事十二首[用雲谷雜詠韻] 登山 尋幽越濬壑。歴險穿重嶺。無論足力煩。且喜心期永。 此山如高人。獨立懷介耿。 値風 今日大塊噫。撼百圍木。聲䧺萬馬驅。勢劇九溟覆。 笑我爲病軀。牢關自縮恧。 玩月 ▣ 008 千巖雪嵯。峨月出愈淸肅。幽人坐不寐。寒鏡低梵屋。 夜久香寂。寂眞成媚幽獨。 謝客[適有此事] 山人亦疑人。酒食要餉夕。我云子休矣。後者情難極。 山人笑而去。日墮遠山黑。 勞農[同上] 山農住山城。沃土耕非緩。如何捨此去。町疃荊棘滿。 欲反畏吏胥。非關生理短。 講道 聖賢有緒言。微妙非玄㝠。源流有所自。毫末有所爭。 ▣ 009 講之欲何爲。志道求其寧。 懷人 孤蹤在世間。常恨少朋遊。有如鶴鳴陰。和者何悠悠。 空山歲暮時。獨詠無相猶。 倦遊[松岡欲擬我按江原。令遊金剛山。余辤之。] 故人欲薦我。勸我遊丹邱。此意固巳厚。此事寧非愁。 焉有受方面。爲謀方外遊。 修書 我讀啓蒙書。一管窺玄關。傳疑自僃忘。不托麻衣姦。 靜中聊一修。得處非世間。 ▣ 010 宴坐 朝巿竟何裨。山林久無厭。身羸好燕養。質愚湏學砭。 禪窓白日靜。不用珠數念。 下山 移棲萬仞崖。其下臨無底。抱病畏處險。頗妨寄衰齒。 翛然下山去。雲林杳幾里。 還家 遊山何所得。如農自有秋。歸來舊書室。靜對香烟浮。 猶堪作山人。幸無塵世憂。 往在乙亥春。叔父松齋先生遊山。寓上淸凉庵。滉 ▣ 011 與諸兄弟侍。今來不勝感涕。示諸姪孫。二首。 淸凉寺裏憶陪遊。丱角如今雪滿頭。鶴背幾看陵谷 變。遺詩三復涕橫流。 重尋唯覺我爲人。流水桃花幾度春。汝軰他年知我 感。當時同汝少年身。 將遊淸凉馬上作 王母城前問葛仙。丹崖靑壁玊壼天。不應口腹資烟 火。莫占人間有稅田。 渡彌川望山 曲折屢渡淸淸灘。突凡始見高高山。淸淸高高隱復 ▣ 012 見。無窮變態供吟鞍。 和愼仲所次夾之泰和之韻 皎㓗千巖白。虗明一室凉。思君不可見。對月恨何量。 諸君慕名山。好友期同陟。悵望終不來。苦被何纒縳。 奉懷景靜城主 前約我自停。後約公有掣。三日遊山中。思君心不歇。 懷士敬 若人期不來。應坐無驢僕。愛君莫資窮。愧負心蘭馥。 屬朴生[之華] 客從遠方來。遊山値變食。獨畱山舎中。看書應不輟。 ▣ 013 次惇敘遊山約韻 塊居難遣鬱懷濃。作意登山一盪胷。况有好朋相赴 約。凌雲豪氣跨千峯。 次聞余先行作韻 火㥯尋山入紫烟。遅君相逐故無緑。只應當日相迎 笑。後著何嫌先著鞭。 次般若臺韻 諸勝終湏讓一頭。山僧指㸃勸人畱。多君善學能知 戒。履谷因思少過尤。 望淸凉山 ▣ 014 不是仙山作隱眞。望山淸絶愧蹤塵。近聞菑墾侵雲 壑。勒逐風除會有人 約與諸人遊淸凉山。馬上作。[甲子] 居山猶恨未山㴱。蓐食凌晨去㪅尋。滿目羣峯迎我 喜。騰雲作態助淸吟。 到川沙。待李大成未至。 烟巒簇簇水溶溶。曙色初分日欲紅。溪上待君君不 至。舉鞭先入畵圖中。 憇景巖潭上。待士敬惇敘施伯。不至。先行。 松石淸幽號景巖。凉陰匼匝俯澄潭。後來若識先來 ▣ 015 意。妙處同歸豈二三。 孤山。見琴聞遠。 越險投㴱得一天。瓊臺瑶浦映芝田。舊來不見今來 見。疑是親逢洞裏仙。 入洞憇磵石 翠密蕭森萬木陰。一泓如鏡湛凝沉。戲題名字溪邊 石。記取臨溪盡日吟。 入山 壑邃林㴱不自迷。盤空飛路幾攀躋。舊知橫側廬山 靣。今得寅縁玊井梯。良愧諸僧勤洞候。㪅憐吾黨靜 ▣ 016 雲栖。重來十載增衰老。尙覺崢嶸氣未低。[枊景文䓁入山見待] 蓮臺寺 蓮臺淸净界。一山當靣勢。金碧煥增新。象教何詭麗。 居僧知不知。迎勞來㪅遞。臺上起避風。堂前坐接袂。 同遊盡英英。曾到亦濟濟。傾壼細酌傳。開抱宏論掲。 參差不厭煩。邂逅或㴱契。那無唱與酬。前贒固有例。 老我敢先排。佇看諸盛製。時余與永陽李大成鳯城琴士 [任琴聞逺光山金愼仲金惇叙永嘉權施伯金景龎豐山枊景 文柳而得永陽李宏仲英陽南成仲同遊。滉姪㝯。孫安道從。禮 安宰苞山郭景靜及橫城趙士敬鳯城琴夾之。期而不至。] ▣ 017 諸人遊外山。滉畏險中返。坐普贒庵作。 內山諸勝具。外山㪅㟴絶。下臨萬丈壑。中懸四五刹。 病脚澀登危。讓勇甘自劣。獨來坐一室。超然自悟悅。 普贒壁上見聞遠自敘前後遊山之語有感 少年攻苦此山中。老作無成一病翁。壁上看君興嘆 語。此心何啻與君同。 次景文花字韻[時景文寓普賢] 嘉君性靜去浮華。我學眞同著足蛇。得向山房開晤 語。不嫌窓外已無花。[窓外薔薇時巳落盡] 次韻惇敘風穴臺金生窟。二絶。 ▣ 018 中夏盛名馳百代。海東晚節放高懷。一床巖穴人猶 敬。灑灑仙風襲杖鞋。 蒼籒鍾王古莫陳。吾東千載挺生身。恠奇筆法畱巖 瀑。咄咄應無嘆逼人。 蓮臺月夜 坐看東嶺吐冰輪。萬壑金波潑眼新。物象况爲姑射 白。梵宮疑與廣漢隣。因思周老鴻濛語。庶見崔仙鶴 背身。上界眞人司下土。豈無雲漢㦖斯民。[時久旱] 讀書如遊山 讀書人說遊山似。今見遊山似讀書。工力盡時元自 ▣ 019 下。淺㴱得處㧾由渠。坐看雲起因知妙。行到源頭始 覺初。絶頂高尋勉公等。老衰中輟愧㴱余。 將出山。畱山諸君。送至塲巖。 雨雲浩浩濃還淡。儒釋華華去或畱。三笑不湏溪上 過。一杯聊記畫中遊。 次韻惇敘出山後有懷山中諸友 仙嶽我堪愧。十年今始行。却因佳友集。能遂勝遊淸。 栖息幽貞愜。歸來悵望生。寫詩霞上去。應會此時情。 次韻愼仲[時愼仲諸人。寓金生▣。] 瀑巖蕭寺伴禪僧。朝對雲屛夜月燈。堪笑昨遊吾脚 ▣ 020 劣。昂頭空羡絶崖層。 出山半途遇雪。寄鄭子中。兼示諸姪。 千巖萬壑裏瓊瑶。一色琪花亂眼飄。獨出仙山縁一 病。思君囘首㪅迢迢。 出山明日。次韻答黃仲舉。二首。 病人聊作入山謀。難與傍人說所由。絶境隱雲盤幾 里。高標擎漢立千秋。瑶臺頃刻如神幻。玊闕鴻荒類 壑舟。靜對碧窓看易理。平章軀體㪅何求。[自註瑶臺 言雪。玊闕指山城城闕故址。]右八山 崔崒雲埋雪意沉。山居病客悄中心。千崖凍合摧羚 ▣ 021 角。一室寒侵瘃佛金。骨法尙疑餐玊屑。肩與還愧出 瓊林。故人不有如蘭贈。窮巷何縁冩鬱衿。 右出山 趙士敬以病未遂淸凉之約有作夾之所和韻二 首 玉立千崖碧間紅。雲遮仙賞不多重。恐君結習餘些 子。飛步無綠閬苑中。 幸未相隨入軟紅。同攀仙嶽約重重。有他中路笑蓉 主。舉白眞堪罰一中。 琴上舎夾之淸凉山韻 ▣ 022 仙嶽今年子獨尋。我閒芒屩病凌侵。空吟美句霞翻 眼。尙想高臺月滿衿。抗志不將雲作贈。讀書唯擬鶴 知音。丁寧好在匡山勝。頭白湏昇最上岑。 琴夾之遊淸凉山囘攜詩來示就和其若干首 出世須同破夢昏。遊山何止避人喧。舊遊最憶蓮臺 寺。風雪連旬靜閉門。右蓮臺寺 唐季羅朝㧾莫憑。歸來隨處躡雲層。可憐萬丈丹崖 上。當日襟懷貯雪冰。右致遠臺 異人不時出。今我想餘風。抱璞無求世。捿雲早託空。 鬼䧺管城裏。龍躍墨池中。名比懸崖瀑。千秋詎有窮。 ▣ 023 右金生菴 白髮星星一病身。山中曾是讀書人。寒燈靜室夜還 晝。細字明窓秋復春。戀係幾番淸夢遶。力微猶冀晚 功新。何因得遂重遊訃。與子重開萬卷親。[山中讀書 有感] 一月攻書寂寞濱。歸來身業歎靡新。勸君欲進湏持 久計較工程卻壞人。[歸家緼繹自嘆] 李宏仲自淸凉山寄示三絶來次韻 憶昔初登千仞岡。轉頭四十九星霜。只今病脚難飛 步。淸債雲間久未償。 ▣ 024 洞天㴱鎻碧窓寒。塵事渾無一㸃干。靜定工夫宜得 力。如何㪅說制心難。 人心叵耐似翻車。功要西山一部書。箇裏不妨多着 靜。莫嫌持敬始生踈。 送琴聞遠讀書淸凉山用前韻盖聞遠乃敬仲之 甥而澤卿敬仲今皆下世因聞遠之行而有懷其 人故次前韻以贈云 故人今作墜泉人。送子遊山復此巡。好向壼天藏世 界。要從學海究源濱。流光不與吾相待。往躅無非巳 所親。正是槐黃爭走日。愛君堅坐玩書塵。[間遠以學] ▣ 025 [業未成不赴鄕舉攜經入山其志可嘉云] 金惇敘和余所和琴夾之遊山諸作就其中復和 二首却寄二君 雖云萬物僃吾身。老去常憂虗作人。賴有前言明此 理。豈無窮巷樂餘春。靑雲舊友多疑舊。白面新知少 信新。問子隱功㴱䇿勵。忽如對榻講論親。 長夏幽居澗水濱。一庭苔綠草生新。詩來濬發吾心 感。不是空身覔舉人。[右緼繹有感] 題周景遊淸凉山錄後[癸丑] 半世心膓未鐡剛。仙山㝛債久難償。夢魂時復凌淸 ▣ 026 峭。形役今猶墮軟香。白入匡廬吟日照。韓登華嶽撼 天光。巨編何幸投來看。千仞還疑共振裳。 獲鄭子中書知遊淸凉見憶奉呈二絶 今歲鷗盟歎巳寒。坐看紅葉滿長安。因書遠慕宣城 宰。蠟屐靑鞋訪碧山。 脚躡飛雲腋有風。仙山如在太淸中。可憐一念猶人 世。能記紅塵白髮翁。 具景瑞讀書淸凉山 淸凉遊歴幾多賢。自古流傳是洞天。結友來攀增所 養。衿靈要妙孰窺焉。 ▣ 027 次韻李庇遠見寄五首 昨訪茅廬退澗濱。歸來依舊在風塵。偶過見憶尋眞 路。佳句相投愧故人。 野興山情自愜人。此間長願葆淸眞。聞君又卜孤山 勝。隣契同期寂寞濱。[右過退溪見憶] 蒼蒼竹嶺似函關。作吏東西兩載間。忽有飛鴻傳尺 素。遥憐孤鶴入仙山。碧窓味道偏宜靜。黃卷尋人最 在閒。若使箇中眞得樂。一匡應不羡齊桓。[右喜聞入 淸凉山淸凉寺讀書] 但覺行吟句轉奇。不妨驢脚傍山遲。誰能畵出孤山 ▣ 028 境。迎得騷人作主時。[右尋孤山遇雨韻] 長憶彌川可鑑心。月明潭洞㪅幽㴱。人間絶境應難 得。物外唯君獨去尋。手把犂鋤爲活訃。園挑參木養 靈衿。鏡中白髮催歸興。臘雪寒燈到曉吟。[右自白雲 洞之上有長潭俗呼其地日彌川可泛舟又其上月 明潭尤爲異境云] 夢遊淸凉山二首[戊辰] 泉石烟霞事未寒。暮年身誤入槐安。那知㪅藉遊仙 枕。去上淸凉福地山。 身御泠然禦冠風。千巖行盡一宵中。老僧贈我田家 ▣ 029 笠。勸早歸來作野翁。 右五十五篇記先生淸凉諸詠 獨遊孤山至月明潭因淾循山而下晚抵退溪每 得勝境卽賦一絶凡九首 孤山 何年神斧破堅頑。壁立千尋跨玉灣。不有幽人來作 主孤山孤絶㪅誰攀。 日洞 日洞佳名配月潭。官居知是謬村談。箇中儘有良田 地欲問琴孫置一庵。 ▣ 030 月明潭[有禱雨壇] 窈然潭洞秀而淸。陰嘼中藏木石靈。十日愁霖今可 霽。抱珠歸卧月㝠㝠。 寒粟潭 瘦馬凌兢越翠岑。俯窺幽壑氣蕭森。淸遊步步皆仙 賞。恠石長松滿碧潯。 景巖 激水千年詎有窮。中流屹屹勢爭䧺。人生踪跡如浮 梗。立脚誰能似此中。 彌川 ▣ 031 長憶童時釣此間。州年風月負塵寰。我來識得溪山 靣。未必溪山識老顏。 白雲洞 靑山綠水巳超氛。㪅著中間白白雲。爲洗鄕音還本 色。地靈應許我知君。[舊呼船呼知乃鄕音之誤也先 生改名白雲洞] 丹砂壁 下有龍淵上虎巖。藏砂千仞玉爲函。故應此境人多 壽。病我何湏斸翌巉。 川沙村 ▣ 032 幽敻川沙李丈居。平田禾熟好林墟。卜隣我亦專西 壑。茅屋中藏萬卷書。 王母城 仙符猶是禦神姦。底用城池縹緲間。應是此鄕爲福 地。故畱靈壁鎭高山。 葛仙臺丹砂[壁南有王母城山山之西向而北抱 處有兩臺其一日葛仙其一日高世] 丹砂南壁葛仙臺。百匝雲山一水廻。若使仙翁今可 見。願供薪水乞靈來。 高世臺 ▣ 033 碧嶂丹崖削玉成。溪流曲曲抱山淸。臺名莫向痴人 說。怕認商山作采榮。 觀魚石[在二臺下] 知魚莊惠論超然。不似沂公說對鳶。此理今人如會 得。莫使來供玩天淵。 月瀾庵近山臨水斷爲臺形者凡七曰招隱臺月 瀾臺考槃臺凝思臺朗詠臺御風臺凌雲臺水繞 山曲者三曰石潭曲川沙曲丹砂曲 招隱臺 晨興越淸溪。杖䇿尋雲壑。幽人在何許。鬱鬱松桂碧。 ▣ 034 山中何所樂。鳥獸悲躑躅。永懷不易見。蹰躇長太息。 月瀾臺 高山有紀堂。勝處皆臨水。古庵自寂寞。可矣幽棲子。 長空雲乍捲。碧潭風欲起。願從弄月人。契此觀瀾㫖。 考槃臺 層臺俯絶壑。下有泉鳴玉。西臨豁而廣。東轉奥且閴。 剪蔚得佳景。茅茨行可卜。隱求復何爲。優游歌不告。 凝思臺 褰裳度寒磵。捫葛陟高崖。老松盤巖顚。百霆猶力排。 刋除舊叢灌。靣勢幽且佳。窅然坐終日。無人知我懷。 ▣ 035 朗詠臺 躋攀出風磴。一眼盡山川。不有妙高處。焉知雲水天。 俯仰宇宙間。峨洋思古贒。借問擲金聲。何如沂上絃。 御風臺 至人神變化。出入有無間。泠然御神馬。旬有五乃還。 嗟㦲聞百人。夏蟲不知寒。請君登此臺。不用朝霞餐。 凌雲臺 下有淸淸水。上有白白雲。斷峰呼作臺。登臨萬象分。 盪胷生浩氣。超然離垢氛。豈但劉天子。飄飄賞奇文。 石潭曲 ▣ 036 奔流下石灘。一泓湛寒碧。躑躅爛錦崖。莓苔斑釣石。 白鷗似我閒。鯈魚知爾樂。何時辧小艇。長歌弄明月。 川沙曲 川流轉山來。玉虹抱村斜。岸上藹綠疇。林邊鋪白沙。 石梁堪釣遊。墟谷可經過。西望紫霞䲧。亦有幽人家。 丹砂曲 靑壁欲生雲。綠水如八畵。人居朱陳村。花發桃源界。 安知萬斛砂。中藏天秘戒。嗟我昧眞訣。悵望聊興喟。 月瀾庵下有臺曰考槃臺下得泉曰蒙泉其上有 居士土室舊址[丁未] ▣ 037 我寓月瀾庵。幽意頗不適。老屋匪蕭洒。殘僧昧禪寂。 柳下汲坳井。蝦蟆所跳擲。我恠造物翁。爰初佳境闢。 淸溪與碧嶂。設奇餉山客。獨無煮茶泉。何以凈甌勹。 偶躡飛雲屢。高下恣尋陟。遠望亦巳倦。幽揬揂未極。 歸來憇小臺。去庵無咫尺。傍有呀然谷。悄蒨翳木石。 俯窺得涓流。巖崖苔藓碧。庵中老居士。爲我勤疏決。 一泓湛如鏡。雪乳甘且潔。乃知眞源處。不待窮遠覔。 其上有古基。草沒麋鹿跡。云昔閒道人。於焉開土室。 但聞飮此水。不知幾歲月。居之何所爲去亦何所托。 無乃鍊精魄。變化騎鸞鶴。三島與十洲。無邊戱寥廓。 ▣ 038 胡不待我來。與我金匕藥。挾我共飛騰。遺世出六合。 我今獨彷徨。無從問眞訣。與世苦參差。中年抱沈疾。 參苓不自效。道意久衰簿。林下卧寥寥。山中來漠漠。 誰肯同臭味。遺芳玩經籍。蒙泉發天秘。感嘆中自恧。 洗耳非吾事。飮瓢何所樂。結茅幸不違。知非慕伯玉。 廣瀨 廣瀨橋邊白石多。鳴鷗來往碧波斜。春風日日尋遊 屐。烟雨時時理釣簑。 霞皐小亭名以潄石山奇水麗余甚樂之 亭如擇勝最風流。占斷溪山玉一秋。豈敢枕流驚世 ▣ 039 俗。聊將潄石慕淸修。[東坡嘗作擇勝亭] 閒雲晴日媚西風。水綠山靑望不窮。恠底昔人難得 樂。一時駢沓到吾躬。 踏靑登霞山 踏靑幽徑草茸茸。來上霞山坐碧峰。萬樹欲花春漠 漠。一山將暮翠重。重舊遊京國渾如夢。新卜田園只 自農。曲水佳辰當遏宻。題詩回首涕霑胸。 東巖言志 新卜東偏巨麓頭。縱橫巖石總成幽。烟雲杳靄山間 老。溪澗彎環野際流。萬卷生涯欣有托。一犂心事歎 ▣ 040 猶求。丁寧莫尙詩僧道。不是眞休是病休。 養眞庵得吳仁遠書有養眞字因寄一絶 草草開庵號養眞。依山臨水足頤神。故人千里如相 識。書靣先題兩字新。 退溪 身退安愚分。學退憂暮境。溪上始定居。臨流日有省 移構草屋於退溪之西曰寒栖庵 巖崖丹壁水淙潺。草屋柴門晻靄間。巳喜此生聊復 得。豈無三益共盤桓。 光影塘 ▣ 041 小塘淸澈底。天光共雲影。㪅待月印心。眞成灑落境 鏘鳴瀨 水石兩相値。鏘然如舜樂。間咏白鹿辭。斯人去我邈。 步自溪上踰山至陶山書堂 花發巖崖春寂。寂鳥鳴澗樹水潺潺。偶從山後攜童 冠。閒到山前問考槃。 右三十四篇自淸凉南麓循江至陶山歴路諸區 ○出山是日㝛博石村舎夜起看月 千丈瓊崖抱玉溪。夜寒霜冷月高低。他年此地來畱 伴。會闢雲窓一畒栖。 ▣ 042 火嶺 霞嶺 詩見下篇[士月入山詩晨去越二嶺攷證云二嶺火嶺霞嶺] 金鶴峰韻登搴芝山[金鶴峯山名] 生長依山今白首。登山感慨久忘歸。烟雲遐邈隔塵 世。繚白縈靑無盡時。 孤山庵[在温溪北先夫人金氏墳庵] 詩見下篇[十一月入山詩夜㝛孤山庵] 落帽峰次吳謙仲韻 翠微高處共登來。佳節欣逢景物催。千峀揷天如玉 ▣ 043 立。一。溪對席似環廻。黃花露浥鮮金暎。赤葉霜寒爛 錦堆。好遣西風吹白髮。整冠詩老亦堪咍。 樹谷庵記 龍頭之山。峙禮北境。氣䧺而勢尊。其一胍之南來臨 溪而止者曰樹谷。以樹而名谷也。谷之南。有洞曰溫 溪。因溪而呼洞也。溪山形勢。拱揖環抱。其中廓而有 容。可居可耕也。始吾先祖自安東來居於洞。而因葬 於谷。先考及叔父。皆從葬於是。三塋六墓。幷考前而 妣後。子孫之居。列於山之趾焉。每當拜掃。具饌於家。 載熟於器而來薦之。爲其近且便也。然而於禮有礙。 ▣ 044 於事多苟。歲之庚戌。合族謀議立齋舎。以供祀事。蓄 穀陶瓦。令孤山僧雪煕幹其事。適連歲大侵。力不能 贍。癸丑。滉繫官于朝。我兄寄書云。度時量力。今可舉 矣。滉喜劇而贊成之。子姪稟兄意。憑騫㝯前後監蕫。 而完與冲亦間檢事。經始於二月十三日。覆瓦於四 月十四日。乙卯春。滉始來歸而覩其制。則當中南靣。 闢五架三間爲堂若序。以奉祭也。東偏凈室。以齊㝛 也。其西四間南三間。以爲僧寮厨竈庫藏之屬。使僧 德淵者守之。自是又㪅三歲。乃克粗完。而垣墉墍艧。 猶有待而訖工。其所以然者。何也。家傳儒素。族多窮 ▣ 045 約。滉於中間。竊禄數年。而又不能身任其責。以故營 立之難。累變星霜。而尙有未僃。是則滉之罪也。抑嘗 聞之。古者宗法大明。葬於野而祭於廟。宗子有四時 之享。則羣昭羣穆。咸得以展誠。故雖支子不祭。祭不 就墓。而人情安焉。至於後世。宗法壞而祭禮缺。忽廟 崇野之俗有作。程朱之興。述古禮重墓祭。然而墓祭 之法。載在家禮而不廢。因時損益。不得巳也。今我聖 朝以孝爲治。士大夫家。無不立廟。蓋髣髴有宗法之 遺意。故唯宗子得祭於廟。而墓則宗子支子。皆可以 祭也。古禮未易卒復。而人情所不能遏。此今日墓祭 ▣ 046 之所以盛行也。夫旣祭於野。則齊戒滌濯。冝有其所。 釜鼎牀席。冝有其藏。典守之人。又不可無所於寓。此 又齋舎之所以不得不作也。惟世之爲是者。或出於 侫佛求福之意。則大不可。今是菴也。未免守之以其 徒。故置僧寮。然堂爲主而寮爲附。一嚴於奉先之軆。 而供薦之事。未嘗及焉。則亦何嫌之有哉。嗚呼。玆菴 之制。樸而簡矣。雖然。奉先主於誠敬。而不貴於物侈。 守業在於繼述。而每患於終怠。子孫之於祖考。屢霜 露而心愴。聞風樹而懷悲。羹墻若見。如恐失之。則於 斯也不忘其始之不易。而圖傳於永久者。爲如何㦲。 ▣ 047 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又曰。夙興夜寐。無忝爾所 生。苟能持是心。各思樹立。無貽門戶羞。則保業守祭 之道。不外於是。其亦庶乎其可矣。嘉靖三十六年歲 在丁巳春三月晦。滉記。 孫兒安道近往龍壽寺讀書因追憶先世爲子姪 訓戒之詩所以誨導期望者丁寜懇到反復誦繹 不勝感涕拳拳之至不可不使後生軰聞之謹用 元韻寄示安道庶幾知家教所自來以自勉云爾 ○先吏曺府君少時與松齋府君讀書龍壽寺先祖 兵曺府君寄示一絶云 ▣ 048 節序駸駸歲暮天。雪山㴱擁寺門前。念渠苦業寒 窓下。淸夢時時到榻邊。 先苐三兄苐四兄少時讀書龍壽寺先叔父松齋 府君寄詩一律云 碧嶺圍屛雪打樓。佛幢㴱處可焚油。三多足使三 冬冨。一理當從一貫求。經術莫言靑紫具。藏修湏 作立揚謀。古來業白俱要早。槐巿前頭歲月遒。 今滉寄示安道詩二首 念爾山房臘雪天。業成勤苦庶追前。二詩三復無窮 意。一枕㪅䦨夢覺邊。 ▣ 049 少年龍社擬書樓。幾把松明代爇油。家訓未妄當日 戒。理源仍昧至今求。老情蘄汝承遺澤。忠吿資朋尙 遠謀。門擁雪山人寂寂。好將同惜寸陰遒。[嘉靖四十 六年歲在丙寅十一月日時安道同栖有益友數人 故有忠告資朋之語] 登極使將至再被召旨六月赴京㝛龍壽寺早 發遇雨[時左給事魏時亮來] 龍壽山房一夜眠。舊遊踪跡尙依然。無端曉雨迷山 徑。應戱山人走俗縁。 燕谷野池 ▣ 050 露草夭夭繞水涯。小塘淸活凈無沙。雲飛鳥過元相 管。只怕時時燕蹴波。 芝山蝸舎二首 高齋瀟洒碧山傍。秪有圖書萬軸藏。東澗遶門西澗 合。南山接翠北山長。白雲夜㝛畱簷濕。淸月時來滿 室凉。莫道山居無一事。平生志願㪅難量。 卜築芝山斷麓傍。形如蝸角秪身藏。北臨墟落心非 適。南挹烟霞趣自長。但得朝昏宜遠近。那因向背辨 炎凉。巳成看月看山計。此外何須㪅較量。 古里店下得泉石佳處名曰淸溪戱題[當在上火嶺下] ▣ 051 巨壁八靑天。寒流走翠石。綠蘿擁成帷。蒼苔踏無跡。 藍衣一道士。偶來便終夕。笑冩淸溪詩。還騎鶴一隻。 淸吟石[溫溪下流有盤石臨溪辛未年中叔父松 齋府君以江原監司來覲出遊溪上滉以童子侍 側有紅衣官人來謁乃昌樂丞也叔父有詩日欲 得溪山妙松門獨自回淸吟還敗意誰遣督郵來 今與諸兄姪會此追念前事感歎久之因名其石 日淸吟石用其韻二絶] 緫角陪遊地。吟魂去不回。唯餘溪石響。似欲慰重來。 坡陀巨石在。窈窕一溪回。㪅待山花發。吾今較早來。 ▣ 052 晨自溫溪踰聲峴至陶山 曉霧侵衣濕。羸鞭越峴艱。短長松幷立。黃白菊相斑。 閴寂柴門逈。蕭踈竹院寒。晚來風日好。凝坐望秋山。 右十三篇自淸凉西出渡江踰嶺至陶山歷路諸 區 陶山雜詠[幷記] 靈芝之一支東出。而爲陶山。或曰以其山之再成。而 命之曰陶山也。或云。山中舊有陶竈。故名之以其實 也。爲山不甚高大。宅曠而勢絶。占方位不偏。故其旁 之峯巒溪壑。皆若拱揖環抱於此山然也。山之在左 ▣ 053 曰東翠屏。在右曰西翠屏。東屏來自淸凉。至山之東。 而列峀縹緲。西屏來自靈芝。至山之西。而聳峰巍峩。 兩屏相望。南行迤邐盤旋八九里許。則東者西。西者東。 而合勢於南野莾蒼之外。水在山後曰退溪。在山南日 洛川。溪循山北。而八洛川於山之東。川自東屏而西趨。 至山之趾。則演漾泓渟。沿泝數里間。湥可行舟。金沙 玉礫。淸瑩紺寒。卽所謂濯纓潭也。西觸于西屏之崖。 遂並其下。南過大野。而八于芙蓉峰下。峯卽西者東而合 勢之處也。始余卜居溪上。臨溪縳屋數間。以爲藏書養 拙之所。盖巳三遷其地。而輒爲風雨所壞。且以溪上偏於閴 ▣ 054 寂。而不稱於曠懷。乃㪅謀遷。而得地於山之南也。爰有小 洞。前俯江郊。幽遼廓。巖麓悄蒨。石井甘洌。允宜肥遯 之所。野人田其中以資易之。有浮屠法蓮者幹其事。俄 而蓮死。凈一者繼之。自丁巳至于辛酉。五年而堂舎兩 屋粗成。可栖息也。堂凡三間。中一間曰玩樂齋。取朱先 生名堂室記樂而玩之。足以終吾身而不厭之語也。 東一間曰巖栖軒。取雲谷詩自信久未能。巖栖冀 微效之語也。又合而扁之日陶山書堂。舎凡八間。齋日 時習。寮日止宿。軒曰觀瀾。合而扁之曰隴雲精舎。堂 之東偏。鑿小方塘。種蓮其中。曰淨友塘。又其東爲蒙泉。 ▣ 055 泉上山脚。鑿令與軒對平。築之爲壇。而植其上梅竹 松菊。曰節友社。堂前出八處。掩以柴扉。曰幽貞門。門 外小徑縁澗而下。至于洞口。兩麓相對。其東麓之脅。 開巖築址。可作小亭。而力不及。只存其處。有似山門 者。曰谷口巖。自此東轉數步。山麓斗斷。正控濯纓潭。 上巨石削立。層累可十餘丈。築其上爲臺松棚翳日 上天下水。羽鱗飛躍。左右翠屛。動影涵碧。江山之勝。 一覽盡得。曰天淵臺。西麓亦擬築臺。而名之曰天光 雲影。其勝槩當不减於天淵也。盤陀石在濯纓潭中。 其狀盤陀。可以繫舟傳觴。每遇潦漲。則與齊俱八。至 ▣ 056 水落波淸。然後始呈露也。余恒苦積病纒繞。雖山居。 不能極意讀書。幽憂調息之餘。有時身體輕安。心身 灑醒。俛仰宇宙。感慨係之。則撥書攜笻而出。臨軒玩 塘。陟壇尋社。巡圃蒔藥搜林纈芳。或坐石弄泉。登臺 望雲。或磯上觀魚舟。中狎鷗。隨意所適逍遥。徜徉。觸 目發興。遇景成趣。至興極而返。則一室涔寂。圖書滿 壁。對案默坐。兢存硏索。往往有會于心。輒復欣然忘 食。其有不合者。資於麗澤。又不得則發於憤悱。猶不 敢强而通之。且置一邊。時復拈出。虛心思繹。以竢其 自解。今日如是。明日又如是。若夫山鳥嚶鳴。時物暢 ▣ 057 茂。風霜刻厲。雪月凝暉。四時之景不同。而趣亦無窮。 自非大寒大暑大風大雨。無時無日而弗出。出如是。 返亦如是。是則閒居養疾。無用之功業。雖不能窺古 人之門庭。而其所以自娛悅於中者不淺。雖欲無言。 而不可得也。於是。逐處各以七言一首記其事。凡得 十八絶。又有蒙泉洌井庭草澗柳菜圃花砌西麓南 沜翠微寥朗釣磯月艇鶴汀鷗渚魚染漁村烟林雪 徑櫟遷㓒園江寺官亭長郊遠峀土城校洞䓁五言 雜詠二十六絶。所以道前詩不盡之餘意也。嗚呼。余 之不幸晚生遐裔。樸陋無聞。而顧於山林之間。夙知 ▣ 058 有可樂也。中年。妄出世路。風埃顚倒。逆旅推遷。幾不 及自返而死也。其後年益老。病益㴱。行益躓。則世不 我棄。而我不得不棄於世。乃始脫身樊籠。投分農畒。 而向之所謂山林之樂者。不期而當我之前矣。然則 余乃今所以消積病。豁幽憂。而晏然於窮老之域者。 舎是將何求矣。雖然。觀古之有樂於山林者。亦有二 焉。有慕玄虛。事高尙而樂者。有悅道義。頤心性而樂 者。由前之說。則恐或流於潔身亂倫。而其甚則與鳥 獸同羣。不以爲非矣。由後之設。則所嗜者糟粕耳。至 其不可傳之妙。則愈求而愈不得。於樂何有。雖然。寧 ▣ 059 爲此而自勉。不爲彼而自誣矣。又何暇知有所謂世 俗之營營者。而八我之靈臺乎。或曰。古之愛山者。必 得名山以自託。子之不居淸凉。而居此何也。曰。淸凉 壁立萬仞。而危臨絶壑。老病者所不能安。且樂山樂 水。鈌一弗可。今洛川雖過淸凉。而山中不知有水焉。 余固有淸凉之願矣。然而後彼而先此者。凡以兼山 水。而逸老病也。曰。古人之樂。得之心而不假於外物。 夫顏淵之陋巷。原憲之甕牖。何有於山水。故凡有待 於外物者。皆非眞樂也。曰。不然。彼顏原之所處者。特其 適然而能安之爲貴爾。使斯人而遇斯境。則其爲樂。 ▣ 060 豈不有㴱於吾徒者乎。故孔孟之於山水。未嘗不亟 稱而㴱喩之。若信如吾子之言。則與㸃之嘆。何以特 發於沂水之上。卒歲之願。何以獨詠於蘆峰之巓乎。 是必有其故矣。或人唯而退嘉靖辛酉日南至。山主 老病畸人。記。 十八絶[七言] 陶山書堂 大舜親陶樂且安。淵明躬稼亦歡顏。聖贒心事吾何 得。白首歸夾試考槃 巖栖軒 ▣ 061 曾氏稱顏實若虛。屛山引發晦翁初。暮年窺得巖栖 意。博約淵冰恐自踈。 玩樂齋 主敬還須集義功。非忘非助漸融通。恰臻太極濂溪 妙。始信千年此樂同。 幽貞門 不待韓公假大龜。新居縹緲映柴扉。未應山徑憂茅 塞。道在幽貞覺坦夷。 凈友塘 物物皆含妙一天。濂溪何事獨君憐。細思馨德眞難 ▣ 062 友。一凈稱呼恐亦偏。 節友社 松。菊陶園與竹三。梅兄胡奈不同參。我今倂作風霜 契。苦節淸芬儘飽諳。 隴雲精舎 常愛陶公隴上雲。唯堪自悅未輸君。晚來結屋中間 卧。一半閒情野鹿分。 觀瀾軒 浩浩洋洋理若何。如斯曾發聖咨嗟。幸然道軆因玆 見。莫使工夫間斷多。 ▣ 063 時習齋 日事明誠類數飛。重思複踐趁時。時得㴱正在工夫 熟。何啻珍烹悅口頣。 止㝛寮 愧無雞黍謾畱君。我亦初非鳥獸羣。願把從師浮海 志。聯床終夜細云云。 谷口巖 東躡江臺北八雲。開荒谷口擬山門。此名偶似前贒 地。耕隱風聲詎易論。 天淵臺 ▣ 064 縱翼揚鱗孰使然。流行活潑妙天淵。江臺盡日開心 眼。三復明誠一巨編。 天光雲影臺[或只稱天雲臺] 活水天雲鑑影光。觀書㴱喩在方塘。我今得意淸潭 上。恰似當年感嘆長。 濯纓潭 漁父當年笑獨醒。何如孔聖戒丁寧。我來叩枻吟風 月。却喜淸潭可濯纓。 盤陀石 黃濁滔滔便隱形。安流帖帖始分明。可憐如許奔衝 ▣ 065 裏。千古盤陀不轉傾。 東翠屛山 簇簇羣巒左翠屛。晴嵐時帶白雲橫。斯湏變化成飛 雨。疑是營丘筆下生。 西翠屛山 嶷嶷羣峰右翠屛。中藏蘭若下園亭。高吟坐對眞宜 晚。一任浮雲萬古靑。 芺蓉峰[趙士敬家在峯下] 南望雲峰半隱形。芙蓉曾見足嘉名。主人亦有烟霞 癖茅棟㴱懷久未成。 ▣ 066 二十六絶[五言○逐題又有四言詩一章] 蒙泉[書堂之東有泉日蒙何以軆之養正之功] 山泉卦爲蒙。厥象吾所服。豈敢忘時中。尤當思果育。 洌井[書堂之南石井甘洌千古烟沉從今勿幕] 石間井冽寒。自在寧心惻。幽人爲卜居。一瓢眞相得。 庭草[閒庭細草造化生生目擊道存意思如馨] 庭草思一般。誰能契微旨。圖書露天機。只在潛心耳。 澗柳[澗邊垂柳濯濯風度陶卲賞好起我遐慕] 無窮造化春。自是風流樹。千載兩節翁。長吟幾興寓。 菜圃[節友社南隙地爲圃下帷多暇抱甕何苦] ▣ 067 小圃雲間靜。嘉蔬雨後滋。趣成眞自得。學誤未全癡。 花砌[堂後衆花雜植爛爛天地精英莫非佳玩] 曲砌無人跡。幽香發秀姿。風輕午吟處。露重曉看時。 西麓[悄蒨西麓堪結其茅以藏以修雲霞之交] 舎西橫翠麓。蕭灑可幽貞。二仲豈無有。愧余非蔣卿。 南沜[石之掲掲樾之陰陰于江之沜納凉蕭森] 異石當山口。傍邊澗入江。我時來盥濯。淸樾興難䨇。 翠微[翠微翠微書堂之東九日故事感慨余衷] 東隴上翠微。九日攜壼酒。卻勝陶淵明。菊花空滿手。 寥朗[寥朗寥朗精舎之西仰眺俯瞰孰知其倪] ▣ 068 西隴上寥朗。矯首望烟霞。安得陵八表。仍尋羽人家。 釣磯[臨江苔石一絲颺風貪餌則懸冒利則訌] 弄晚竿仍裊。來多石亦溫。魚穿靑柳線。簑帶綠烟痕。 月艇[一葉小艇滿載風月懷人不見我心靡歇] 寒潭如拭鏡。乘月弄扁舟。湖老烟波詠。坡仙桂棹秋。 櫟遷[機之不材多至壽老厥或不免乃壽之道] 縁崖路呼遷。其上多樹櫟。何妨抱離奇。壽巳過數百。 㓒園[漆有世用其割焉保厥或免割乃割之道] 古縣但遺基。漆林官所植。見割有警言。蒙莊亦高識。 魚梁[丙穴底貢編木如山每夏秋交我屏溪間] ▣ 069 玉食湏珍異。銀脣合進供。峩峩梁截斷。濊濊罟施 重。 漁村[太平烟火宜仁之村漁以代徭式飽且溫] 隔岸民風。古臨江樂事多。斜陽如畫裏。收網得銀梭。 烟林[吟不盡興畫不盡變春濃繡錯秋老霞絢] 遠近勢周遭。漠漠迷烟樹。延望足玩心。變態多朝暮。 雪徑[皓皓崖壑迢迢磴徑踏作瑤迹誰先乗興] 一徑傍江潯。高低斷復遶。積雪無人蹤。僧來自雲表。 鷗渚[舞而不下渠未可干狎而有盟吾何敢寒] 浩蕩浮還沒。毰毸晒復眠。閒情乃如許。機事定無綠。 ▣ 070 鶴汀[鳴皋聞天掠舟驚夢野田有侶盍愼媒弄] 水鶴烟霄下。晴沙立遠汀。那能無飮啄。得處莫畱停。 江寺[江土招提老仙舊居月寒庭蕪風悲室虛] 古寺江岸空。仙遊杳方丈。蟠桃定何時。結子重來賞。 官亭[官作之亭歲月茫茫樂匪知濠舉似如棠] 小亭境自佳。後江前皋濕。皀葢不來時。野禽自栖集。 長郊[郊原膴膴籬落依依戴星而出帶月而歸] 炎天彌翠浪。商節滿黃雲。簿暮歸鴉望。遙風牧笛聞。 遠峀[如黛如簪非烟非雲入夢靡遮上屛何分] 微茫常對席。縹緲定何州。雨暗愁無奈。天空意轉悠。 ▣ 071 土城[維彼南山因山作城海桑一朝蠻觸何爭] 禦難何代人。古籍莾難考。時平久巳頹。免穴㴱蔓草。 校洞[古縣鄕校遺址宛然麗季孱王教化無傳] 宮牆沒澗烟。絃誦變山鳥。誰能起廢䂓。張皇道幽眇。 又四絶[五言○以下四絶所詠皆天淵所望然皆 有主故不係陶山而別錄于下亦山谷所謂借景 之義也] 聾巖[在西翠屛東故知中樞李先生亭舘在其傍] 西望巖崖勝。高亭勢欲飛。風流那復覩。山仰只今稀。 汾川[在西翠屛南實里名也知事之胤大成之所] ▣ 072 [居大成號碧梧] 汾川非異水。回首想梧陰。摵摵鳴踈雨。秋來戀主㴱。 賀淵[在西▣屏下承旨李公幹亭舎在其上] 激湍下爲淵。㴱處知幾丈。主人在銀臺。烟波頻夢想。 屛庵[在西翠屛崖壁中上舎李大用所構命僧守 之舊有凈室近聞守僧改置其室殊失佳致] 屛庵在懸崖。石縫泉冰齒。舊愛一室明。如今定何似。 寄亦樂齋諸君文會 依巖臨水剏茅齋。負笈[缺]幾往來。病廢攻書吾所歎。 百千功力付羣才。 ▣ 073 羣居樂事問如何。亦在劬書共切磨。獨卧溪莊思不 歇。滿川風月釣臺峨。 近聞諸子各言歸。歸去求之信有師。能到寸陰堪惜 處。此間眞樂漸因知。 澗石臺踏靑 擘開靑石出飛泉。山斷如門水抱前。擬作蘭亭追勝 會。憶陪鳩杖破荒烟。仙遊不與雲俱返。樂事無端感 自纒。壘石作臺非好事。欲將陳跡永流傳。 易東書院示諸君三首[本記在鰲潭上] 儒舘經營洛水邊。幸同今日會羣贒。初來易道乾坤 ▣ 074 闢。漸賁文猷日月懸。好待後人能契發。恭聞此學在 精專。莫將外慕相撓奪。無價明珠得自淵。 麗季程朱教始東。只今諸說滿區中。當年首發公徵 史。繼世眞傳孰任躳。主敬龍門千聖法。明倫鹿洞一 原功。吾儕講習非他緒。切戒尋常事捉風。 一栗吾生海外身。可憐贒聖未同辰。若非雲谷千言 鑑。何異蘧廬一㝛人。八眼山光靑似染。滿庭草色翠 如匂。與君共此閒中樂。珍重相看日日新。 甲子六月望日陪郭明府與諸人避暑月川亭因 泛風月潭 ▣ 075 宿雨朝晴洗旱鹿。靑山邀我出溪濱。水鄕先已䨇鳧 颺。江檻何辭累爵巡。松籟滿枔人爽韻。火雲歸 生輪。㪅敎扶醉湖船上。萬頃涵空玊鏡新。 遊雲巖寺示金彦遇 愼仲 敦叙琴夾之壎之趙士敬 江亭昔望雲蔵岳。山寺今登岳出雲。眼豁天低山共 遠。秋高野曠水平分。閒開靜室思論易。健倒淸尊 欲討文。落日丹楓吟㪅好。歸時林影月紛紛。 右五十一篇陶山諸詠 十一月八淸凉山 休官處里閭。養疾頗相梗。仙山不在遠。引脰勞耿耿。 ▣ 076 夜宿孤山庵。晨去越二嶺。俯看積曾冰。仰梘攢疊 頴。跨禾度奔川。凌兢多所警。湥林太古雪。白日無纎影。 側徑滑以阽。其下如坑穽。行行力已竭。上上心愈猛。 山僧笑且勞。延我西寮靜。安神八九日。閉户藏頭頸。 不見勝六怒。焉知屛翳逞。今朝受日姸。杖䇿巖路永。 陟彼揷天嶺。宇宙䨇眼騁。衰筋畏峻極。此願未遽幸。 躋攀猶少試。顧眄雲千頃。妙意秖難言。佳處每獨 領。歲律行欲窮。不恨身幽屛。懷㦲乎生友。使我心怲怲。 珍諾未成踐。遐踪又難請。安得此同來。努力造絶境。 右淸凉詩五十五篇中之一 ▣ 077 淸凉山錄跋[淸凉錄周愼齋諱世鵬所作先生爲之跋] 安東府之淸凉山。在禮安縣東北數十里。而滉先廬 居其程之半焉。晨發而登山。則日未午而腹猶果然。 是雖境分他邦。而實爲吾家山也。滉少小從父兄。負 笭箵往來讀書於此山。不知其幾也。靜梩窮經。未甚 得力。而輕出世路屑屑往來之際。沈慶之孔稚圭軰。 從旁而竊笑且譏。囬首仙山玊立於烟霞之外。數十 年來。假步山扄。才一二矣。歲巳酉春。余綰符于豐郡。 幸得周先生景遊遊山錄於郡人。固巳讀味三復而 發奇歎矣。未幾。去郡歸田於山下。病卧四年。亦未嘗 ▣ 078 一叩洞門。誠不自意今來京師。得與先生忝下僚相 驩也。先生一日。惠然來訪。示以一卷書。卽向之遊錄。 而比前所得。加十之四五。於是益見其所未見。乃喟 而言曰。偉哉先生之有得於玆山也。自鴻濛剖判。融 結高㴱之旣形。不知其幾千萬刼。而天藏其勝。地秘 其奇。直待先生之文而發之。豈非玆山之一大遇耶。 矧乎山之諸峰。皆冒以竺書荒茫之語。諸佛滛昏之 號。斯固爲仙區之辱。而吾軰之羞也。今先生歴改而 慟湔之。其所以慰山靈而煥精彩者。爲如何㦲。他日 言歸。吾將手冩一通。藏之石室之中。其必有呵噤守 ▣ 079 護。垂千祀而不朽者矣。而滉之託名其末。顧不爲大 幸也耶。壬子重陽前一日。眞城 李滉。書。 附周愼齋 淸凉錄 淸凉山。在安東府 才山縣。實太白一支之飛來而 聚精者。其扶輿磅礴之氣。結束爲衆峭。竸聳寒色。 自遠望之。若碧筍亂抽。凜然可敬也。有大川環其 趾。卽黃池之下流也。石駻而水駛。不得容舠。或長 壁夾長淵。拭鏡挼藍。譬如弱水淸淺。隔絶塵凡。妄 轡自杜。必久暘水落。然後僅通外人。故山賴水而 益邃。大抵是山。其周囘不過百里。而峯巒層疊。皆 ▣ 080 峭壁戴峭壁。烟嵐樹木。如畫如棚。信乎造物者之 別施伎倆也。余嘗東遊金剛。西躡天磨 聖居。南登 伽倻 錦山諸頂。慣窺頭流之左脅。其他培塿之陟。 不足數也。雖不敢妄擬於子長。然雲山雅賞。亦云 久矣。私謂海東諸山。䧺蓄莫如頭流。淸絶莫如金 剛。奇勝莫如朴淵之瀑伽倻洞壑。而至於端嚴爽 介。雖小。不可狎者。惟淸凉爲然。故有問中國之名 山。則必先稱五嶽。北曰恆。西曰華。南曰衡。中曰嵩。 而其最大者曰岱。然而問其小山之仙焉。則必日 天台。有問吾東國之名山。則必先稱五山。北妙香。 ▣ 081 西九月。東金剛。中三角。而其最大而在南者曰頭 流。然而問其小山之仙焉。則必曰淸凉。余十歲時。 巳聞安東有淸凉山。願一躡而不得者。三十七年。 自剖符豐城。刻意往觀。東西行。遥睋面目。每勞頸 脰。而輒爲塵冗掣肘。至有造㝛其下而囘轅者。惄 惄忡忡。抱飢渇悵然者又四年。今旣五十。蒼顏白 髮。始得倚笻於硯滴峯頭。亦幸矣。其內外諸峰。舊 無名僧之傳。說者。內峯。唯菩薩義湘金㙮硯滴。外 峯。唯大峯若金答峯。或稱致遠以致遠。臺在其下 也。義湘峯。亦以義湘窟在下而名之。其陋類此。 ▣ 082 佔畢齋於頭流。謂不信無徵。不名其可名者。况如某 者。敢忘其僭而名之乎。然朱文公於廬山。遇奇絶。 輒名。未嘗以無徵而不名也。是山諸峯。歴百世無 名。誠爲樂山者所耻。若必待朱子之贒而名焉。則 其得名。不亦難乎。姑名之。以俟來哲之改也。何傷 焉。遂名其外峯之長曰丈人。卽演大字之義。而遠 擬泰山之丈岳也。其西曰仙鶴。東曰紫鸞。外山凡 三峯。皆未暇往觀而遥名之。其內峯之宗者。名曰 紫霄。蒼巖千尺。秀出空外。東峯名曰擎日。取賓旭 之義。南峯名曰祝融。有倣於衡山。由紫霄。西行未 ▣ 083 五十步而最頴者。名曰卓筆。由卓筆西行。未十步 而突立者。名曰硯滴硯滴。之西。有峯擢出如芙蓉 者。名曰蓮花。卽蓮臺寺之西峯。而僧家所謂義湘 峯者也。蓮花之前。有峯絶類香爐者。名曰香爐。金 㙮峯在擎日之下。卓筆峯在擎日之外。合內外峯。 凡十有二。而仍舊名者二。改舊名者三。無名而名 之者六。其一仍舊名而冠一字。卽卓筆峯。亦擬廬 之卓筆也。僭有所不得避者焉。紫霄峰凡九層而 十一寺。白雲最高。次滿月。次元曉。次夢想。次曾贒。 次文殊。次眞佛。次蓮臺。次別室中臺曾門。擎日峯 ▣ 084 凡三層而三寺。曰金生。曰上大乗。曰下大乗。金㙮 峯亦三層而五寺。山形如㙮。五寺皆架繞中層。曰 致遠。曰克一。曰安中。曰上淸凉。曰下淸凉。是也。諸 寺之負峭壁者。自下仰視。但見峭壁。不知其上又 有寺也。由是。寺後皆壁。寺前皆臺。自蓮臺視之。則 金㙮峯爲一三層㙮。自致遠臺視之。則紫霄峯亦 一九層㙮。是皆平生所不覩而不聞也。目諸峯。則 懦者足以立。耳諸瀑。則貪者足以廉。飮聦明之水。 臥滿月之庵。雖曰未仙。吾必謂之仙矣。獨恠地誌 及國史。皆云崔致遠遊淸凉寺。卽陜川 伽倻山之 ▣ 085 月畱峰下也。若此山。則雖載地誌。而未有一字及 孤雲 金生者。豈後人欲尊是山。誣引孤雲 金生住 此耶。抑有是而失其傳歟。不然。於致遠。名䑓而名 寺。於金生。名窟而名寺。千年遺跡。何其明白如 隔晨也。並記之。以俟知者。噫。使是山在中州。則未 必不爲李杜之所吟弄。韓柳之所記叙。朱張之所登 賞。當大鳴於天下。而寥寥千載。憑藉金生 孤雲 二人者。爲著於一國。良可嘆也。是山雖名屬安東。 而其下皆禮安地。自松齋 聾巖以後。鴻儒碩士。磊 落相望。諺稱淸凉者安東山。而實出禮安。人物地靈 ▣ 086 之說。豈可誣哉。豈可誣哉。 吾家山誌 山川臺庵集解苐一 吾家山先生集淸凉山錄跋日實爲吾家山純 廟壬辰士林設立精舎於蓮臺寺東偏[金生窟 下]掲號吾山堂 淸凉山 安東邑誌在才山縣南古名水山其中淸凉庵最勝故仍爲一山總名詩僧天因贈致遠 庵主詩亦稱水山 淸凉庵眉叟記云在淸凉山中自靈山殿從石壁 上轉而東數十步日上淸凉又其東小下日下淸 ▣ 087 凉 蓮臺寺先生集攷證云在淸凉山中紫霄峰下蓮 花峯東 曾贒庵攷證云在淸凉山中紫鸞峰下 內山外山攷證云淸凉內山有峯八日紫霄曰擎 日曰卓筆曰硯滴曰蓮花曰金㙮曰香爐曰卓立 外山有峯三曰丈人曰仙鶴曰紫鸞幷祝融爲十 二 風穴臺攷證云在淸凉外山亦名孤雲窟窟有木 榻謂孤雲榻 ▣ 088 金生窟攷證云在淸凉內山紫霄峰下俗傳金生 肄書於此東國通鑑羅宣德王時有金生者自㓜 能書年八十猶操筆不休肄行草八神窟中有金 生筆蹟 塲巖攷證云在淸凉谷口 山川臺庵集解苐二 孤山祝融西麓攷證云在禮安縣 丹砂北十里有 琴氏藏修俗傳洛江抱山囘流一日忽大雷震劈 破蒼崖江流出其間截作孤山 日洞孤山越江下村本註云在月明潭上其稱正與 ▣ 089 相對氓俗誤呼那乙邑是古邑居之所非也改名 日洞有琴孫兩生田其中 月明潭寒粟潭皆在日洞下 彌川在白雲洞上寒粟潭下洛江之抱山曲折南流 白雲洞距孤山五里許本註云舊名船呼知乃鄕 音之誤也改名白雲洞 丹砂壁淸凉南麓在禮安縣東二十里石壁臨江 削立 葛仙臺本註丹砂壁南有王母城山山之西向而 北拱處有兩臺名其一曰葛仙曰高世 ▣ 090 王母城本註在丹砂壁南 月瀾庵在王母城南本註近山臨水斷如臺形者 凡七曰招隱臺月瀾臺凝思臺朗詠臺御風臺凌 雲臺考槃臺水繞山成曲者三曰石潭曲川沙 曲丹砂曲 廣瀨在月瀾庵下 潄石亭在紫霞峰下與王母城隔江數武 紫霞峰與月瀾庵隔江相對年譜先生得地霞明 洞紫霞峰下營室夫畢又遷于竹洞又以洞陜隘 且無溪流乃卜於溪上 ▣ 091 東巖年譜丙午十一月築養眞庵于退溪之東巖 ○退溪在禮安縣東十里陶山山後年譜庚戌先生 始卜居于退溪之西先生舊宅在 寒栖庵言行錄先生五十歲尙無家初卜于霞峰 中移于竹洞竟定于退溪之上宅西臨溪作精舎 名曰寒栖引泉爲塘名曰光影植以梅柳開以三 逕前有彈琴石東有古藤巖溪山明媚宛然成一 區 踰山至玩樂齋言行錄[辛酉三月]先生步出溪南齋率 李德弘䓁到玩樂齋坐節友社有僧進南冥詩先 ▣ 092 生吟詠數遍曰此老之詩例甚奇險因次以贈又 作一絶德弘云詩有沂上之樂樂其日用之常上 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也先生曰雖略有此意思 推言之太過高耳 山川臺庵集解苐三 博石村在淸凉谷口越江村舎 二嶺攷證云火嶺霞嶺[火嶺在慱石村下孤山上霞嶺在搴芝山後] 搴芝山[先生墓後主山]年譜宣廟辛未三月壬午葬先 生于禮安 搴芝山南 孤山庵在搴芝山西麓下先生母夫人墳庵 ▣ 093 落帽峯在搴芝山西麓 溫溪在樹谷南先生胎室在 樹谷 詳載先生記中 龍壽寺在溫溪北三里許龍頭山先生少時嘗往 來讀書于此 鷰谷小池言行錄先生少時偶遊鷰谷小池水甚 淸凈先生作詩云云盖謂天理流行恐人欲間之 ○芝山蝸舎年譜先生構小舎於溫溪之南芝山之 北以人居稠宻頗未幽寂後乃假寓于退溪 淸溪在聲峴洞口年譜壬戌三月先生出陶山乘 ▣ 094 舟抵靑溪臨溪築臺名曰淸溪臺 淸吟石本註溫溪下流盤石 聲峴在陶山西澗石臺後峴 山川臺庵集解苐四 陶山在禮安縣東十里年譜先生丁巳得書堂地 于陶山之南庚申書堂成萬暦甲戍士林建書院 乙亥賜額 亦樂齋本註諸人構茅齋於西麓曰亦樂齋 濯纓潭在陶山天淵臺下 土城陶山越江前山 ▣ 095 官亭攷證云在魚梁上 校洞在陶山左 櫟遷在校洞上 漆園在陶山前村 澗石臺[卽上靑溪臺]嘉靖壬戌三月先生送李龜 巖于此臺先生書唐詩一絶以贈後乙未刻石于 臺邊[詩君去春山誰共遊鳥啼花落水空流今朝送別臨流水他日相思來水頭] 靈芝山在禮安縣北十里先生集云有佛舎嘗往來讀書而山後亦有小築宦遊思歸未得因自號 靈芝山人 ▣ 096 芙蓉峰在陶山五里許卽西翠屛之西者東而與 東翠屛合勢處也 鰲潭在陶山下五里許年譜戊午四月先生遊鰲潭爲禹祭酒欲建書院於其上相其地 易東書院年譜庚午七月先生至易東書院與諸生講心經八月易東書院落成往赴在鰲潭上 月川在芙蓉峯下 雲巖寺攷證云在禮安縣南五里卽陶山九曲之 一 吾家山誌卷一 ▣ 097 吾家山誌卷之二 淸凉山記陽川 許穆 太白東南爲白石。又南爲頭陀。又西南爲淸凉。淸凉在安東府治北九十五里才山縣。山巉巖獨高 於衆山之中。蒼然偃蹇騰踴。奇佹卓出。謂之小金 剛云。其最北絶頂三峯曰紫鸞峯。又其南麓石峯 曰仙鶴峯。下有蓮臺寺。西望蓮花峯。其靑壁上。有 義相窟。路絶不可攀。自蓮臺東隅。攀石壁上眞佛。 其上元曉。從東普賢。廻而西直由巖隙數百仞。窺 元曉井。又東小下。至元曉前楣。有題名閼逢執徐 ▣ 098 周景遊九字。餘墨脫不可見。又直從山石間。登滿 月。其西臺最奇絶。在仙鶴峯上絶頂之東。南曰紫 霄峯。其高與絶頂齊。其西南崖谷間。有白雲庵。最 在層峯石上。多烟霞。多古木靑蘿蓮花。西南次峯 曰香爐峯。其西曰丈人峯。又其西曰外丈人峯。皆 石無草木。矹硉在烟霞之表。紫霄峯東南曰擎日 峯。自山中望之。每中春之月晝夜正中。日出其上。 中秋亦然。自擎日峯下。山勢少下。復起於西南。爲 祝融峯。北與絶頂相對。視他峯獨鬱然有巃嵸積 翠。陰崖産石蓮。五月。白花始秀。其北麓與外丈人 ▣ 099 相對。山中衆壑之水合流過此。祝融傍。有古城。西 谷口與東南斷。峯下皆有古城。擎曰峯西麓。又有 石峯。山石壁立。一層上又一層者三。間有洞竇巖 房。望之蒼蒼如鐡壁。謂之金㙮云。最在衆峯之中。 從北崖鑿石開徑。上有般若臺。其側泉出石窟極 冷冽。南出下十許步曰瑶草臺。又其南。有致遠庵。 北壁。有甲子淸和。退陶李先生題名。又南冊餘步 有極一庵。從北隅廻而東入巖穴數仭。上曰孤雲 窟。窟有木榻殆千年。謂之孤雲榻。窟在㴱山石壁 高處。炎夏生凉。或曰風穴臺。又其南小下。有安仲 ▣ 100 庵。其側有安仲䓁身。前階右壁上曰彩霞臺。又其 東小下曰靈山殿。從石壁上轉而東數十步曰上 淸凉。又其東小下曰下淸凉。或曰本淸凉。識其最 舊云。又轉而以北曰擎日庵。度一壑。又北逾擎日 西麓當石絶。橫木爲梯。纔過有金生窟。上有瀑布。 其高半山。窟又在瀑布之半。水落窟前盤石上。其 下又半。山石皆白。波從金生窟。北至穹林盤石。上 曰驂鸞臺。其側有上下大乘。又小北文殊石壁觀 瀑布。其西普賢之西巖。曰喚仙臺。衆峯環立。皆蒼 壁千丈。巖石上下蘭若十六。每烟霞始收。望之縹 ▣ 101 緲尤奇。洛川之水。發源於黃池。南流至丈人峯下。 廻流過谷口。多碪巖白礫。湍瀨礚礚。至祝融峯西。 兩岸壁立相對爲石門。曰孤山。有琴氏舊業。水至 此益漫。其外平蕪白沙。折而西流五里。至丹砂峽。 又西流三屈折。而至陶山 尙德祠下。爲濯纓潭。 淸凉精舎創建時名堂軒記事李㶊淳 訥翁謀創白雲庵堂室之制而曰淸凉亦先師之 雲谷武夷也雲谷之晦庵三間武夷之仁智堂亦 三間陶山書堂亦三間故依書堂制復置齋軒而 其東南增退柱二尺稍廣數人之座名齋軒云云 ▣ 102 而合而扁之曰淸凉精舎○按先軰堂室之論如 此今當取而爲法而一道會所止於三間恐有難 容之慮矣隴雲精舎卽門徒居業之所而與書堂 同時所命者則實有合於所營之意故依其六間 之制爲圖而與堂室位置稍異其制以便於羣居 吾山堂取淸凉山錄跋中爲吾家山之語 雲棲軒取淸凉詩八山篇㪅憐吾黨靜雲棲之句 止宿寮取隴雲精舎扁號 吾山堂創建時上樑文李龜星 得夫子而名益彰境稱棹歌九曲遺後蒙而屋始 ▣ 103 就制倣隴雲八間泉石居然宮墻儼若伏惟先師 退陶先生挺生大海以左運際吾道之南其道則 進退存亡之幾其學則理氣分合之辨獨歎瑶琴 之絶響希古聖而對卷中喜得玊鑰之抽關載朱 書而歸溪上淵源遥連洙泗集繼往開來之㓛門 路私淑洛閩服單傳宻付之㫖明宣際才德彬 菀孰非及門四科節要編筆削精微燦然妙道一 部泰山喬嶽之望幾辭延英之風期終南淸渭之 懷猶丏祠官之恩暇玆惟淸凉十二之勝自是武 夷一半之分東出日月來一支丹崖翠壁之神剜 ▣ 104 鬼刻上有仙靈閱千古孤雲 金生之鐡笛茶烟天 許隔水之仙區杖屨尋而笭箵負地遇樂山之眞 主巖巒逞而花鳥欣二六峯烟霞改名頓洗禪佛 陳陋之氣四十年琴書作客允叶隱遯棲息之情 讀書積苦於龍泉最喜安庵蓮寺講道有所於鹿 洞至稱吾家舊山屬魯邦之樑折山頹奈仙界之 林愁澗怨虹橋斷消息謾起縫掖之咨嗟蒼崖無 古今徒付釋子之管領盖當年有願於茅棟屋未 而詩先成尙遺躅不昧於烟巒人去而山自在東 山南嶽奚獨專美於前考亭寒泉恐亦留待於后 ▣ 105 向有一二老之諸論㴱歎數百載之未遑雪爺取 南峯之名謂與紫陽而建祠并腏訥翁指古庵之 址謀修白雲而護記永傳院雖値禁而未圖可見 前軰尊尙之好意舎旣垂成而旋圯尤增後學感 慨之苦心幸玆精舍經紀之謀重發崇岡寂寞之 日歴百禩而山㪅好士論先發於道屛苐五曲而 地自宜堂制式遵於仁智工師自榮於執役爭效 以月斧風斤緇徒不憚於供炊舉願爲法蓮凈一 此實遺責之晚就豈因成數之偶遭墻垣掩以柴 扉只許林影泉響堂室容得章甫可使夏禮春絃 ▣ 106 藏之以兩賢書惟誦習之在是了得乎前修意實 經營之匪今頼不墜於斯文曷不勉於小子耳如 提靣如命怳然函教之親承境八淸膈生凉儘不 山名之虛得突凡新屋喜雲物之改觀發揮遺芬 覺山顏之增色敢陳短頌助舉脩樑 吾山堂重建時上樑文聞韶金養鎭 名區之廢興有時不幸刼灰飄蕩賢躅之典護無 替復見棟宇奐輪吾道重光輿情胥賀恭惟退陶 先生宗師百世集成羣賢玉溪琴心溯眞源於閩 洛金丹歲暮玩至理於天淵時於丈函講道之餘 ▣ 107 暇以杖屨尋眞之樂繄玆淸凉之一區勝地實惟 武夷之九曲別天峯巒各呈瑰奇削出烟霞之骨 草木皆有精釆粧成畫圖之屛王孫不歸古城之 芳草春綠金生巳去石窟之冷跡雲飛地秘天慳 幾巨靈之呵護芬留馥播得夫子而益彰居然成 吾家之山聊以寓仁者之樂左右峯穹林邃石盡 八品題內外山晚霞晴嵐倍生顏色千仞之鳯凰 高舉萬壑之風烟空留無處寓羹墻幾興後學之 嗟歎因地起堂室實頼先輩之經營百年講學之 名幸不墜龍門遺韻多士揖讓之所庶復覩鹿院 ▣ 108 古䂓夫何顓蒙歲一隊狂氛遂致鄒魯鄕三輪刼 界昌平故里謾成矢石之塲寒泉精廬鞠爲灰燼 之地往迹漸就湮沒遺址未免荒凉衿細殫報佛 之誠釋經敦事遠近倡齊聲之力鳩材徵工龜恊 筮從㓛役待時而作鬼輸神運經始不日而成向 也鶴怨而猿愁今焉翬飛而鳥革百匝雲樹㪅覔 武陵漁舟一洗塵埃復對廬山眞靣然今日苦心 而重建豈後人偸閒之是求尊所聞而行所知無 負當日博約之訓讀其文而誦其說宜思及時進 修之功道固自卑而升高莫歎山路之峻險學必 ▣ 109 盈科而漸進試看活水之源淸吟美歸來怳八光 霽之座俛仰感慨敢忘高景之思是爲衛道而尊 師抑亦光前而啓後恭疏短引助舉脩樑抛樑東 瑞旭朝朝上碧空至理先從明處驗吾人須勉日 新功抛樑南天半羣山蔚翠嵐下有寒泉流不舍 眞源須向上頭揬抛樑西靈芝㴱處隴雲隮當年 杖屨經行地碧慞丹崖路不迷抛樑北太白山高 齊斗極回首五雲何處㴱美人歲暮隔消息抛樑 上麗天日月閒來往吾心本與太虛同莫謂毫私 留不妨抛樑下一絛巖磴劣容踝莫辭分寸躋攀 ▣ 110 勞此處遊人來者寡㐲願上樑之後山水增輝簷 楹益固洞門之閒雲㴱鎻不八世外塵紛晴牎之 篆烟凝斜政合學子遊息覧厚重周流之軆無徒 爲玩賞之資勗詩禮講劘之工庶幾致作成之效 管一山不盡風景遵先哲所遺訓謨 吾山堂重建記 武夷之六六洞天名於天下而晦庵夫子精舍之 詠曰居然我泉石淸凉之十二峯巒名於海東而 退陶先生遊山之錄曰實爲吾家山噫之山也天 作地設元氣扶輿以待夫千百歲之後者其意豈 ▣ 111 偶然哉於是而我兩夫子出嘗於遊賞之暇占取 境界以寓其仁智無竆之樂則彼玉立於烟霞之 外矗矗而尖尖者皆吾几案之物耳萬世吾道之 託不于玆山而㪅於何處也惟是武夷之屋成於 當日淸凉之堂起於後賢盖所謂詩成而屋未者 也至純廟壬辰一方衿紳詢謀遠邇始建三架 之堂于紫霄峯下追成先生之遺志俯循多士之 輿情因以爲講道興學之所而扁之曰吾山堂盖 取逰錄中吾家山之語也自是濂亭之風月無邊 鹿洞之絃誦相聞半畝宮墻儼然爲海東之武夷 ▣ 112 而吾黨小子景行之忱得有所嚮而不迷於吾家 之路矣不幸柔兆之變便同龍漢之刼玉石俱燼 堂室蕩然將使荊棘蓬蒿浸及於昌平之閭則天 豈欲斯文之盡喪耶抑亦氣數之適然也嗚乎程 伯子顏樂亭之銘曰井不忍廢地不忍荒嗚乎正 學其何可忘噫今日章甫皆先生之遺徒也忍以 氣數之適然而一日忘圖復之志乎迺者本孫某 某䓁與鄕道儒紳䀌然慟傷發慮規劃掃一壑之 烟煤復舊日之規模前後費日若干小大經用若 干而輪奐告功山川出色豈或鬼神之陰來相之 ▣ 113 歟凡堂之制皆襲乎陶山而前退數楹所以增共 廣也新穿小塘所以兼其美也曰雲棲曰止宿曰 吾山皆以舊號仍之曰觀善曰幽貞曰凈友皆以 新扁掲之蓋秩秩爾井井爾旣而本孫晚輿撰 成吾山誌一綂以僃堂中故事因責道和以記其 事自顧晚生蔑識雖數行記語何敢焉旋又念道 和之愚夙慕先生之風嘗一登陶山瞻肅於尙德 之廟俛仰於天淵之臺願爲浴沂之童子而不可 得則苐有愾然之歎而巳今以區區姓名猥託於 夫子之堂何如其榮幸也迺敢不揆而拜受因又 ▣ 114 復之曰今玆之役寔出於尊衛先生而竊恐尊衛 之道不可曰盡於是也幸使吾黨君子益讀先生 之書益講先生之學攝齊升堂宛承申夭之氣象 周旋八户如聞明誠之旨訣使先生之道不墜在 人而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則彼一時 之狂氛虐熖自當淸廓於天日之下而斯堂也亦 將共天壤而無疆矣荀卿子之言曰弟子勉學天 不忘也千秋必反古之常也竊爲僉君子誦之於 是乎記甲辰八月辛未後學聞韶金道和謹記 ▣ 115 吾家山誌後識 先祖先生書朱子武夷誌後曰三十六洞天無則 巳有則武夷爲苐一輿竊謂三十六洞天無則巳 有則先生之淸凉爲三十六洞天之一蓋之山淑 氣凝結造化逞技竸秀卓出奇恠騰聳其中最著 者峯凡十二曰丈人也仙鶴也紫鸞也紫霄也蓮 華也卓筆也硯滴也金㙮也擎日也祝融也香罏 也外丈人也臺凡八曰滿月曰瑶草曰風穴曰彩 霞曰般若曰驂鸞曰蓮臺曰致遠也窟凡三曰金 生曰孤雲曰義相也層巖峭壁迥空臨危烟棚雲 ▣ 116 嵐積翠交暎望之若溟濤漲天若竹筍亂抽若高 人偃蹇怳惚不可爲狀由祝融西麓逶迤八九里 兩岸阧斷曰孤山洛水至此益漫如開鏡挼藍東 有洞府曰日洞下有二潭曰月明曰寒粟潭之下 有景巖上平下盤可坐五六人又南轉爲瀰川長 潭又挾岸行數里曰白雲洞迤邐至丹砂壁則碧 嶂丹崖削立千丈綠江抱村儘靑壁欲生雲綠水 如八畫也壁之南曰王母城山有二臺曰葛仙曰 高世自葛仙度一壑曰月瀾庵庵據山臨水斷如 臺形者七曰招隱月瀾凝思朗詠御風凌雲考槃 ▣ 117 水繞山成曲者三曰石潭川砂其一曲卽丹砂壁 庵之西隔水相對者曰潄石亭亭後曰紫霞峯峯 下循一溪西上曰東巖又溯流三數里曰土溪退 溪先生舊宅在焉光影塘鳴瀨皆在寒栖庵前 由溪齋踰一小麓至陶山自此距淸凉凡三十里 由外丈人峯下出谷口西渡江曰博石村縁崖踰 一峴曰火峴因西去三四里曰霞峴自霞峴南馳 一峯奮迅騰踔曰搴芝山與祝融丈人隔江對峙 又西出數里許曰孤山庵[先生母夫人金氏墳庵]又西走數 里起一岑曰落帽峯峯下曰淸溪縁溪西北上七 ▣ 118 八里一山氣䧺勢尊與搴芝並秀而尤佳麗曰龍 頭山山之寺曰龍壽[先生少日讀書之所]其一支南下臨溪 而止曰樹谷谷之南曰温溪洞山勢拱揖廓而有 容自先生祖考判書公來居而後葬于谷洞之西 曰燕谷南曰靈芝山淸吟石卽下流盤石踰聲峴 至陶山自此距淸凉亦三十里陶山則詳載原記 曰陶山書堂 巖栖軒 翫樂齋幽貞門凈友塘節友 社隴雲精舍 觀瀾軒 時習齋 止宿寮谷口巖天淵 臺雲影臺濯纓潭盤陀石東翠屏西翠屏芙蓉峯 爲十八絶曰蒙泉冽井庭草澗柳菜圃花砌西麓 ▣ 119 南沜翠微寥朗釣磯月艇櫟遷㓒園魚梁漁村烟 林雪徑鷗渚鶴汀江寺官亭長郊遠峀土城校洞 爲二十六絶聾巖汾川賀淵屛巖爲四絶也亦樂齋在隴雲西偏數步地石磵臺在雲影臺右麓鰲潭在汾川下流山之自淸凉來者至此而臨潭成址奥衍宏敞易東書院所在也又南注一里許曰 風月潭又西折南流十五里山勢周匝如牙齞相持 雲巖曲是也是數景雖不載於本記而莫非杖屨所及咳唾所遺則後人之編八 陶山九曲其以此與 自雲巖囘眄淸凉則連江四五十里便成一 ▣ 120 區山川而俱是烟霞窟宅也於乎玆山僻在東隅 自鴻濛剖判高㴱融結不知經幾千萬刼而天藏其勝地秘其竒直待先生而後大擅焉與中州之 龍門武夷齊名而匹美則是豈非玆山之一大遇歟遊是山者 泛舟於雲巖風月之潭溯棹於鰲潭 濯纓之曲 拜謁乎陶山尙德祠又溯流直上觀盡 曲曲竒絶登臨乎十二峯顚眼界豁然胷次灑然 凡斯境之高者㴱者流者峙者動植者飛潜者莫 非一理之昭著則是奚但爲縹緲雲烟適意悅目而巳也耶猗歟偉㦲山名本水山淸凉寺爲一山 ▣ 121 殊勝故世稱淸凉山純廟壬辰構一堂於山之中爲多士講學之所扁其堂曰吾山蓋取先生跋文中吾家山之意也今上丙申八兵燹庚子重 建揭以舊號焉 晚輿不揆僭妄仍修一誌謹取先生詩凡係玆山者五十餘篇首錄之自玆山西南至 陶山九曲 逐曲題品並釆而附下又合附周愼齋先生命名者緫名之曰吾家山誌謹冩一通藏置山堂以爲玆山之一部古史 辛丑孟夏下澣陶山後孫晚輿識跋 ▣ 122 淸凉爲陶山外圃卽伊川之龍門考亭之武夷也 夫子稱謂吾家山此吾山堂之所以作而間經變 刼未久重建金石絲竹之響復聽於山門也吾友 李希曾淸修篤學讀天子書者也知吾山故蹟爲 詳堂旣成語于人曰山中必僃故事雖文人韻士 暫時遊賞亦傳之况此山爲夫子家山尤不可無 誌也遂取夫子詩凡係淸凉者得五十餘篇首錄 之復自孤山以下及於陶山諸詠爲山水緫會處 泝源至于温村餘泒及於雲巖凡沿江四十里當 日題品所及靡有或遺此與闕里誌之並載日觀 ▣ 123 泗縣者同一義例誠闕其一未可也復取諸賢記 錄之有關淸凉及堂之建重建大槩並附見焉 名之曰吾山誌間示必永必永作而曰善哉用意 之㴱也看山水如看書要須詳證今八此山而讀 是誌峯巒無錯認之慮路逕無迷尋之歎其識廬 山眞靣目何待漁郞之㪅指九曲別天也不寧惟 是烟霞勝區心靈益淸大賢遺躅善念易感揬勝 意會之際諷誦累廻則怳若親聆音旨於玩山臨 水之餘而不知百世之爲遠矣仁智動靜之妙雖 非凡人之敢測誦詩興感之端庶乎下學之可勉 ▣ 124 暇日山扄讀得幾篇地與景會事與心融則覺得 意味自別環一山巖泉草木認是精華之所及其 親見庭草閒物而輒思濂溪一般意思者不其多 乎從此上來遊人庶免汗漫遊覧而不爲景物役 也此誌之關此山甚大願凈冩於尊閣焉以貽來 者希曾責識其事以未敢累辭謹書之完山柳必 永跋 吾家山者何指淸凉而言也淸凉而曰吾家山者 何老祖退陶先生題周愼齋遊錄有實爲吾家山 之語故後人遂以稱之也吾家山誌者何吾族叔 ▣ 125 希曾氏裒輯老祖淸凉遊山諸作及陶山雜詠而 爲者也吾家山誌而旁及陶山雜詠者何淸凉之 有關涉於陶山也老先生吾家山之語非有所占 取特出於一時愛山之意而後人景仰先生以爲 先生之有一言乃玆山之幸奧在淸凉精舍之 建也扁之以吾山堂吾家山之稱厥維久矣陶山 記曰東屛來自淸凉至山之東而列峀縹緲又曰 水在山南曰洛川川自東屛而西趨至山之趾演 漾泓渟陶山山水之有資於淸凉可知今觀誌之 所載自淸凉至陶山循山而北者爲三十里並水 ▣ 126 而南者亦三十里彼其悄蒨之林窈窕之壑與夫 墟里耕漁之錯落其間者何莫非先生杖屨之所 及哉有題詠焉有記述焉而並謹書而僃錄之卒 會統於陶山其關涉於是乎大矣吾見陶山集公 布于世窮鄕晚學皆得以傳誦之如日星之在天 宜若無待乎誌然不有會統無由得其要領此吾 家山誌之所以作也昔我從五代祖釣隱公爲淸凉誌固巳見稱於當時而百五六十年之間後嗣 零替力綿藏在巾衍今於斯誌之刋不能無感慨 也巳希曾氏諱晚輿自號鳯岡早嘗有志於學年 ▣ 127 四十四而卒其嗣子中瑾族姪中沆䓁相與刋遺 稿繼刋誌索余一言辭不獲書之如此云歲癸亥 復月陶山後人李中均跋 右吾家山誌誌淸凉山水而統之于陶山也名之 以吾家山取陶山夫子淸凉錄跋文中語也誌之 者夫子後孫李公晚輿希曾也盖希曾裒輯先 師淸凉詩文諸篇陶山雜詠諸篇爲之首自淸凉 並水循山而下止陶山自陶山㳂流至雲巖凡杖 屨所曁芬馥所遺俱搜並錄合爲一呇而附以後 賢叙述若干文字引三十六洞天武夷圖跋語以 ▣ 128 識之三十六洞天在閩越則武夷爲苐一在吾東 則淸凉當爲苐一此吾山誌之所以編也至若精 舎設立始於純廟壬辰燬於丙申兵燹奧五年 庚子又重建夫堂之成毁係氣數之汙隆而山之 高湥融結自在山之高湥融結自在而仁智著見 之妙非高湥融結所能畵也錄中諸篇皆於玩景 賞物之中寓進德入道之意善讀者諷詠而昌之 涵濡而軆之怳然若汎舟於慱石孤山之流停棹 於纓潭淵臺之下躋玩樂之齋陪杖几而聆音㫖 是志之輯奚止僃山中故事也希曾篤志家學不 ▣ 129 幸蚤世嗣子中瑾門下李君中沆活搨遺文旣 壽其傳又諸此誌付以曲刀氏幹而燁㦲先師所 稱藏之石室呵噤守護垂千杞而不朽者其在是 誌歟其在是誌歟鏞夏賤廢蔑識託名是役其 何敢焉每念亡友之志業未究憗有皓天無疆之 憂矣奉玩是編重有感焉遂略叙顚趾如此歲 閼逢困敦萬用學上澣鳯城後人琴鏞夏謹書 ▣ 130 吾家山誌卷之二終 ▣ 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