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慎中 [wáng shèn zhōng]
明代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首
一分钟了解明代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首王慎中
01:01
王慎中(1509年-1559年),字道思,号江南,别号遵岩居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3]
王慎中自幼聪颖,4岁能诵诗,18岁中进士,任户部主事,不久改任礼部祠祭司。当时与四方名士如唐顺之、陈束、李开先等一起讲习,学业大进。1533年后,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参议、河南参政等职。因触犯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丢官还乡。居家后,将主要精力用于古文写作,当地学子纷纷上门请教学业,终日不绝。 [3]
王慎中写的文章,早年受“前七子”影响,后来明白了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大加推崇,尽焚自己旧作,一意效仿欧、曾。他主张学习唐宋古文,认为唐宋散文是秦汉散文的继续和发展。他尤其赞颂曾巩,认为曾巩的文章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强调学习古人的作文之法,不能拟古,要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学习古人文章的形式手法中,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他与唐顺之齐名,天下称他们为“王、唐”。所作散文描写细致明畅,结构严语,言华美而又意味深长。诗作,初工艳丽,后放纵自然。著作有《遵岩集》《玩芳堂摘稿》《遵岩子》《王参政集》《王遵岩先生集选》《王遵岩文选》等。 [3]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共8个词条 4367阅读
李开先
李开先(1502年9月28日——1568年3月13日) ,汉族,山东济南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二十年,目睹朝政腐败,抨击夏言内阁,被罢官。他壮年归田,“龙泉时自拂,尚有气如虹”,希望朝廷重新起用,但又不肯趋附权贵,所以只能闲居终老。李开先的文学主张和唐宋派接近。他推崇与正统诗文异趣的戏曲小说,主张戏曲语言“俗雅俱备”,“明白而不难知”。
王慎中
王慎中(1509年-1559年),字道思,号江南,别号遵岩居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王慎中自幼聪颖,4岁能诵诗,18岁中进士,任户部主事,不久改任礼部祠祭司。当时与四方名士如唐顺之、陈束、李开先等一起讲习,学业大进。1533年后,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参议、河南参政等职。因触犯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丢官还乡。居家后,将主要精力用于古文写作,当地学子纷纷上门请教学业,终日不绝。王慎中写的文章,早年受“前七子”影响,后来明白了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大加推崇,尽焚自己旧作,一意效仿欧、曾。他主张学习唐宋古文,认为唐宋散文是秦汉散文的继续和发展。他尤其赞颂曾巩,认为曾巩的文章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强调学习古人的作文之法,不能拟古,要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学习古人文章的形式手法中,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他与唐顺之齐名,天下称他们为“王、唐”。所作散文描写细致明畅,结构严语,言华美而又意味深长。诗作,初工艳丽,后放纵自然。著作有《遵岩集》《玩芳堂摘稿》《遵岩子》《王参政集》《王遵岩先生集选》《王遵岩文选》等。
唐顺之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唐顺之自幼聪颖过人,文武双修。明嘉靖八年(1529年)已丑科会试第一,入翰林。但宦海沉浮,复削复叙。曾督领兵船出海,巡视江阴至蛟门大洋,在崇明、三沙等地抵御倭寇,斩敌百余,沉敌舟十余艘。又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江北,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倭寇于姚家荡。以功累升右佥御史、代凤阳巡抚。驰骋海域,积劳成疾,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泛海至通州时卒,时年54岁。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其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七子影响,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唐顺之还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其著述宏富,有《荆川集》《类编草堂诗诗余》《左氏始末》等存世。(概述图片来源:《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唐顺之像》)
陈束
(1508—1540)字约之,号后冈,鄞县人。
共4个词条 3604阅读
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中国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南归,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二十余年,生徒常达数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后又七赴春闱,皆不第。他关心家乡水利,曾考察三江古迹,著书《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采用了归有光的许多建议。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授长兴知县。任内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因得罪上司被迁为顺德通判。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学士高拱、赵贞吉举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后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人称“归太仆”。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以老儒身分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相抗,斥其为“庸妄巨子”。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清人将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相提并论,近人则径称他们为“唐宋派”。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能以情动人,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又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亦能作诗。著有《震川先生集》《易图论》《尚书叙录》等。
唐顺之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唐顺之自幼聪颖过人,文武双修。明嘉靖八年(1529年)已丑科会试第一,入翰林。但宦海沉浮,复削复叙。曾督领兵船出海,巡视江阴至蛟门大洋,在崇明、三沙等地抵御倭寇,斩敌百余,沉敌舟十余艘。又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江北,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倭寇于姚家荡。以功累升右佥御史、代凤阳巡抚。驰骋海域,积劳成疾,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泛海至通州时卒,时年54岁。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其文学主张早年曾受前七子影响,赞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唐顺之还提出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其著述宏富,有《荆川集》《类编草堂诗诗余》《左氏始末》等存世。(概述图片来源:《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唐顺之像》)
茅坤
茅坤(1512年—1601年),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明末将领茅元仪的祖父。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茅国缙的父亲。明文学家、藏书家。茅坤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历任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副使。性喜谈兵,熟悉军事,曾协助总督应槚镇压徭民起义,连破17寨,因功升大名兵备副使。总督杨博赞赏其才,特荐于朝,而茅坤被忌者中伤,免官归家。后因倭寇屡犯两浙,战事紧急,胡宗宪即请茅坤到幕府共商兵机。再因家人横行乡里,为巡抚庞尚鹏所劾,被削籍归家,专事著述。后卒于武康鸡笼山,享年九十岁。茅坤擅长古文,刻意模仿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提出“文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的论点,认为汉、唐、宋三代都是“道盛则文盛”的时代,特别推崇唐宋古文,与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一起被称为“唐宋派”。他的文章跌宕激扬,但囿于唐宋文的窠臼,亦时露摹拟之迹。著有《吟稿》8卷等。行世者《茅鹿门集》。评选有《史记钞》《欧阳史钞》等书。其藏书甚丰,有“甲于海内”之称。(概述内图片来源:明万历刻本《茅鹿门先生文集》作者小像)
王慎中
王慎中(1509年-1559年),字道思,号江南,别号遵岩居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王慎中自幼聪颖,4岁能诵诗,18岁中进士,任户部主事,不久改任礼部祠祭司。当时与四方名士如唐顺之、陈束、李开先等一起讲习,学业大进。1533年后,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参议、河南参政等职。因触犯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丢官还乡。居家后,将主要精力用于古文写作,当地学子纷纷上门请教学业,终日不绝。王慎中写的文章,早年受“前七子”影响,后来明白了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大加推崇,尽焚自己旧作,一意效仿欧、曾。他主张学习唐宋古文,认为唐宋散文是秦汉散文的继续和发展。他尤其赞颂曾巩,认为曾巩的文章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强调学习古人的作文之法,不能拟古,要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学习古人文章的形式手法中,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他与唐顺之齐名,天下称他们为“王、唐”。所作散文描写细致明畅,结构严语,言华美而又意味深长。诗作,初工艳丽,后放纵自然。著作有《遵岩集》《玩芳堂摘稿》《遵岩子》《王参政集》《王遵岩先生集选》《王遵岩文选》等。
别 名王道思、王南江、遵岩居士、王仲子字道思号南江、遵岩居士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出生日期1509年逝世日期1559年主要成就“嘉靖八才子”之首
“嘉靖三大家”之一本 名王慎中
目录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幼年时期
明正德四年九月二十七日(1509年10月10日),王慎中出生于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父王元纪,母李氏,生有5子,慎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幼聪颖,4岁能诵诗,教以对语,应答如流。11岁拜陈让为师,14岁时就学于理学家易时中。易时中是泉州理学名师蔡清的高徒,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他选授学生要求甚为严格,但对慎中却非常赏识器重。当慎中贽见行拜师礼时,易时中避席而起,连称“不当在吾弟子之列也!”
嘉靖才子
王慎中
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18岁中进士,是年,回乡完婚。次年假满回京,授任户部主事,监兑通州。在任革除宿弊,堵塞侵耗。王慎中体察漕运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优抚周恤,粮食在转运中霉烂,从不责怪运卒,及时处理分与军士,因而得到人们的拥戴,称赞他办事“廉仁练达”。
嘉靖八年(1529),改礼部祠祭司。世宗建四郊举行郊祀,王慎中制大祀诗八章,文声大振。在此期间,慎中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等名士切磋文章,学业大进。因文风相近,文学主张一致,自成一派,有“嘉靖八才子”之称。
嘉靖十年(1531),王慎中出任广东主考官,在主持乡试中,他所作的卷面评语,准确精练 ,文辞雅丽,人争传诵。他亲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钦,第二年会试,又蝉联高中头名状元,由此,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嘉靖十二年(1533),转主客司员外。时朝廷拟选拔各部员外郎入翰林充馆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孚敬想借此笼络他,并给他作过暗示。然而,秉性狷介傲慢的王慎中却不肯前往拜谒,并声言“吾宁失馆职,不敢失身”。馆职虽然落选,而名声益著。不久,改调吏部验封司,旋晋郎中。不久因事贬谪为常州通判。
勤于职守
在常州通判任上,他仍然勤于职守,整饬吏治。江苏巡抚郭宗臬,对王慎中的才学非常赏识,刚好江阴县出缺,就委派他去署理江阴。江阴任满,慎中又先后迁升南京户部主事和礼部员外郎。这些都是冷清闲散的衙门,使他更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在南京,他与王龙溪等文人学士研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并从原来“文必秦汉”的尚古观念中解脱出来,趋向于唐宋文风,推崇北宋文学家曾巩、欧阳修等诸家学说。
嘉靖十五年(1536),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任内致力端正学风,革除陋习,制定新的规章条例。如原来规定,读书人谒见教官、学政要按等级行屈膝拜参的大礼。慎中对这种卑躬奉迎的风气很是反感,便另行规定,生员进谒只行常礼,免去一切繁文缛节。同时,重视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提拔,如驰名文坛的“后七子”李攀龙、解元殷士詹,都是由他一手提拔出来的。
仕途
不久,升江西参政。江西是著名学者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地方父老还能记述王阳明讲学活动的旧事。王慎中追寻王氏的旧迹,经常往来于白鹿洞、鹅湖之间,与欧阳南野、邹守益、罗念庵、聂双江等学士交游讲学,阐发经学新义。
后又迁河南参政。当时河南正闹饥荒,饿殍遍野。慎中协同放赈大臣户部侍郎王杲开仓发粟,赈救饥民。王杲见慎中办事干练,深得民心,上疏朝廷建议起擢重用。想不到题奏拔升的表章未见批复,却突然传来慎中被撤职罢官的通知,消息一传开,朝野哗然,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怪事。原来慎中一向清心鲠直,不屑于奉迎上司,阿附权贵,早年在礼部供职时,得罪上司夏言。此时夏言为首辅阁臣,执掌朝纲,一发现奏请拔升慎中的表章,更加嫉恨,于是不仅压下表章不报,反寻借口参了一本,硬是罢了王慎中的官。
王慎中从嘉靖五年踏入仕途,到嘉靖二十年被罢黜,前后在宦海中浮沉15年,报罢时才33岁。人们都为他盛年被罢官感到惋惜。然而他自己却毫不介意,飘然甩手离开官场,遨游于淇水、太行、王屋、苏门、百泉、武当、衡山名山大川之间,悠然自得。
王慎中晚年居家专事古文著作。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十七日(1559年8月19日)在安平家中病逝,年仅51岁,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
慎中弟王惟中,嘉靖二十年进士,官太仆寺少卿。侄王同休,万历十四年(1580)进士,光禄寺少卿。从弟王徽猷,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岳州同知、江西佥事。从侄王同赞,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杭州知府,后升户部主事。人称为璐霞王家“一门五进士”。王家故宅在安海镇璐霞巷(沟),遗址即今培基小学右侧。
明史文载编辑 播报
史料论述
王慎中,字道思,晋江人。四岁能诵诗,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时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楞、华察、陆铨、江以达、曾忭辈咸在部曹,慎中与之讲习,学大进。十二年,诏简部郎为翰林,众首拟慎中。大学士张孚敬欲一见,辞不赴,乃稍移吏部,为考功员外郎,进验封郎中。忌者谗之孚敬,因覆议真人张衍庆请封疏,谪常州通判。稍迁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并在南京。久之,擢山东提学佥事,改江西参议,进河南参政。侍郎王杲奉命振荒以其事委慎中,还朝,荐慎中可重用。会二十年大计,吏部讠主慎中不及。而大学士夏言先尝为礼部尚书,慎中其属吏也,与相忤,遂内批不谨,落其职。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毗陵”。家居,问业者踵至。年五十一而终。李攀龙、王世贞后起,力排之,卒不能掩。攀龙,慎中提学山东时所赏拔者也。
文学成就
遵岩集
王慎中为文,初钩章棘句,吞剥秦汉散文,认为“文必秦汉,汉后散文无可取之处”;后读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散文,大为钦佩:“世人卑宋而尊班、马,不知善学马者莫如欧,善学班者莫如曾。欧、曾之文,原本经传,由史汉之豪而变为粹。”遂乃尽焚旧作,一意效仿。他认为为文最重“义法”两字,并指出文学法度规矩要不背于古,而文义却要取前人之所未发。提倡文章要“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要“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以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复古主义的要害就在于“病于法之难入,困于义之难精”。论文见解独树一帜,成为开明代唐宋论文派的先河,与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成为明代文学的一个流派,称唐宋派。王慎中卓然成家,与唐顺之齐名,被称为“王唐”。两人实际上是唐宋派首领。李贽评论王慎中文章说:“其为文也,恒以构意为难,每一篇,必先反复沉思。意定而辞立就。细观之,铺叙详明,部伍整密,语华赡而意深长。”散文代表作有《海上平寇记》、《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金溪游记》、《游清源山记》、《朱碧潭诗序》等。诗体初宗艳丽,归田以后,颓然自放。清代沈德潜称赞他的五言古诗说:“然五言古亦窥颜、谢堂庑,无一浅语、滑语”。诗歌代表作有《登金山口绝顶》、《游白鹿洞》、《游麻姑山》等。
诗文集有《遵岩集》二十五卷,清康熙间由县人张汝珊编纂成书,并为之作序,乾隆间刊行。此外还著有《玩芳堂摘稿》、《遵岩子 [1] 》、《王参政集》、《王遵岩先生集选》、《王遵岩文选》等。 [2]
文学主张编辑 播报
台阁体
自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 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把秦汉的好文章拿来,刻意摹仿,从篇章结构到句法、词汇,完全着眼于形式的追求,即使损伤作品的内容也在所不惜。在文学内容上没有提出任何主张。“前七子”鼓吹一阵之后,终因其弱点而消歇。
王慎中为文,早年受“前七子”复古主义的影响,标榜秦汉,“徒知掇摭割裂以为多闻,模效依仿以为近古”(《遵岩集·再上顾未斋》)。
他在南京居官时,曾与王畿讨论王阳明的学说,又天量阅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二十八岁以后,始悟高谈秦汉、鄙薄唐宋的非是,认可唐宋大家欧阳修、曾巩等的作文手法,不受古人形式羁绊,言能达意。认为“学问文章如宋诸名公,皆已原本六经,轶绝两汉”(《与汪直斋书》);“学六经史籍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韩愈)、欧(欧阳修)、曾(曾巩)、苏(苏轼)诸名家”(《寄道原弟书九》)。这就和李、王等盲目尊古、不读唐以后书的偏颇狭隘的论调不同。
他似乎看到秦汉文和唐宋文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唐宋文中,他特别推尊曾巩,认为曾文“信乎能道其中之所欲言,而不醇不该之蔽亦已少矣”(《曾南丰文粹序》)。
王慎中公开反对复古派的文学理论,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崇唐宋,主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他要求文章能“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要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就和以抄袭类比为能的拟古主义者有根本的区别。
为此,他乃尽弃旧作,完全以曾(曾巩)、欧(欧阳修)、王(王安石)三家为宗。《泉州府志》称:“慎中学博材俊,自视亦高,早第旋废,肆力文章,追轨作者。”“每构一篇,反覆沉思,意定而辞立就,赡而有则,深而不凿,按之成队,诵之应声。”
受他影响的有唐顺之,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称王慎中之文“二百年来当为中兴,后有起者,或推尊北地(李梦阳)牛耳,相高终莫之及也。”
开唐宋派风气
嘉靖年间,王慎中成了另开唐宋派风气的第一人。他与唐顺之倡导的反复古主义的古文运动,对“前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两人因而声名远播,天下并称为“王、唐”,又称“毗陵唐,晋江王”(唐顺之毗陵人),王、唐又与后起之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开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反复古主义的先河,给明代文坛增加几分生气。王慎中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
但即使理论上如此之正确有力,文章表现得生意盎然,其主张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嘉靖中继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就是这人。他们变本加厉,又把复古运动余波,搅起一阵浪花。而攻击王慎中之主张最力的,正是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时识拔的山东秀才李攀龙。
尚书蒋德璟评论得很明白。他说:
“欧阳公(欧阳修) 识苏子瞻,置第二,子瞻推重欧公不啻口。吾乡王道思(王慎中)先生,识李于鳞(李攀龙)先生,置第一,而于鳞讥毁亦不啻口。论者以此定二人优劣,非也。使于鳞之文果胜道思,如子瞻出永叔一头地,即毁之于师见薄,而于文示公犹未为过。
今举世厌于鳞文,即元美(王世贞 )奉之最亲而晚年已有异议,大约如《史》、《汉》语,辅以赘牙而己,非真《史》、《汉》也。即元美戈猎五车,于今故亡所不综;辨史才高,而六经之学似亦惘惘。故学元美者,入门甚便,去古弥远。
道思先生尝云:学马(司马迁)莫如欧(欧阳修),学班(班固)莫如曾(曾巩),吾正是学马、班,岂学欧、曾哉。第其所学,非今人所谓学。今人何尝学马、班,止是每篇中抄得四五句《史》、《汉》,余皆举子对策与写柬寒温之套,而曰学马、班,亦可笑也。此语直为七子传神。
然元美渊富故不易及,亦自成其元美。故余尝私论:明文以金华(宋濂)、北地(李梦阳)、晋江(王慎中)、太仓(王世贞)为四大家。而为晋江者,非沉酣经术,酿深力厚,独立间架,未易下手,政恐逗入第套、寒温蹊径耳。若于鳞不足论也!”
作品介绍编辑 播报
诗作介绍
【送仪部二寅长充选送贵嫔使】
春风澹荡江如绮,楼船一道通易水。
近川花柳尽容华,为过佳人若桃李。
节旄前路光辉拥,受诏采择复充送。
合相当知偃月形,问祥应有怀日梦。
君王正在柏梁台,欢进千年紫玉杯。
太史占天先入奏,二星遥扈四星来。
【松江莫生廷韩远来见访比归赋赠】
文采翩翩正少年,机云以后仍生贤。
已见驰声嵩洛下,却来吟眺楚江边。
扁舟泊近西淮柳,客舍时沽南市酒。
路果纷投骏马前,山衣寄换新莺后。
风流绝世美何如?一片瑶枝出树初。
画舫夜吟令客驻,练裙昼卧有人书。
敝刺蒙茸怀袖里,入门相访眉间喜。
非才远谢汉中郎,率尔为君行倒屣。
【题画】
绣壁崚嶒森怪立,虬松夭矫相攫执。
修髯怒甲争奋跃,洒淅疑乘风雨入。
茑萝蒙密昼长阴,云气淋漓晴亦湿。
复涧兼藏嵌窦深,空林恍听涛声急。
在谷幽人不可招,白日此中容易匿。
【题孙宫允园亭用马司业韵二首】
敞阁偏临壑,幽林复带波。
叶繁栖凤竹,蔓结偃虬萝。
吴树三春暗,江涛八月多。
更怜垂钓处,凫鹜静烟蓑。
避地歌招隐,耽幽此卜居。
词华二陆后,形胜六朝余。
山鬼窥青管,江妃扈赤书。
悠然东壁下,宛挂两银鱼。
诗作评价
王慎中亦有不少诗作,尤擅五言诗体,诗风颇受颜延之、谢灵运的影响。但因文的成就,诗相对逊色。
明末学者钱谦益评其诗为“诗体初宗艳丽,工力深厚。”
清·学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评明人诗者不及王道思,然道思五言,文理精密,足以嗣响颜(颜延之)、谢(谢灵运)。”
清代另一位评诗人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也说:“(王慎中)五言古诗亦窥颜、谢堂庑,无一浅语滑语。”
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评论说,前后七子的成就不高,大部分作品一般化,形式上的古色古香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空虚。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文风之弊深恶痛绝,批评十分尖锐 ,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但是唐宋派仍摆脱不了道学思想的某些影响,当时的人对道学思想论调不感兴趣,因此战斗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又说,复古派大都有诗有文,而唐宋派偏重教文,在诗的方面无所建树,所以始终未能形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