아함경?의 空思想 (원문자료....
(원문자료)
?아함경?의 空思想 (자료)
雜阿含
1. 無常經: 五蘊을 無常,苦,空,非我라고 觀察하면, 厭離心이 생기고, 貪心이 없어지며, 이
것이 心解脫이다.(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 亦復如是.)
S.22.12-14 Anicca-Dukkham-Anatta.
2. 正思惟經: 위와같음.(如是正思惟, 無常苦空非我, 亦復如是.)
S.22.15-17 Yad anicca(1-3).?
80. 法印經: 若有比丘作是說, 我得空, 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 此卽善說, 所以者何,
若得空已, 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 斯有是處... 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 善觀色無常磨
滅離欲之法, 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 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 心樂
淸淨解脫, 是名爲空, 如是觀者, 亦不能離慢知見淸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 觀色相斷, 聲香味
觸法相斷, 是名無相,
聖法印經 大2.500. 法印經 대2.500. Nos.103,104.
104. 焰魔經: 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 於此五受陰, 不著不受, 不受故不著, 不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S.22.85 Yamaka.
109. 毛端經: 一切無常, 一切苦, 一切空, 一切非我, 不應愛樂攝受保持, 受想行識, 亦復如
是, 不應愛樂攝受保持.
S.13.2 Pokkharana.
127. 斷法經: 如是我觀察斷法, 如是觀察滅法, 觀察棄捨法, 觀察無常法, 觀察苦法, 觀察空
法, 觀察非我法, 觀察無常苦空非我法.
S.23.19 Khaya.?
186. 止經: 苦空非我非我所.
188. 離喜貪經: 如無常, 如是苦空非我, 亦如是說.
S.35.155-6 Nandikkhaya.(1-2)
S.35.179-181 Yad aniccam.(1-9)
S.35.185 Ajjhata.(1-3)
195. 無常經1: 如無常經, 如是苦空無我, 亦如是說.
S.35.1-6 Aniccam-Anatta.
196. 無常經2: 如說一切無常, 如是一切苦, 一切空, 一切非我,...
S.35.43 Anicca
208. 無常經: 如無常, 苦空無我, 亦如是說.
S.35.11-12 Dukkham-Anatta.
232. 空經: 世尊, 所謂世間空, 云何名爲世間空, 佛告..., 眼空, 常恒不變易法空, 我所空, 所
以者何, 此性自爾, 若色, 眼識, 眼觸, 眼觸因緣生受, 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 彼亦空, 常恒
不變易法空, 我所空, 所以者何, 此性自爾, 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是名空世間.
S.35.85 Sunna: Sunno loko sunno loko ti bhante vuccati,...
236. 淸淨乞食住經: 入空三昧禪住.
M.151 Pindapataparisuddhi S. 增 41.6(大2.773b.).
259. 無間等經: 無常苦空非我.
S.22.122 Silam: Silavatavuso Kotthita bhikkhuna pancupadanakkhanda aniccato
dukkhato rogato gandato sallato aghato abadhato parato palokato sunnato anattato
yoniso manasi kattabba.
262. 闡陀經: 一切諸行空寂, 不可得, 愛盡離欲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於一切行皆空, 皆悉寂
不可得, 愛盡離欲滅盡涅槃, 心樂正住解脫, 不復轉還, 不復見我, 唯見正法.
S.22.90 Channa.
265. 泡沫經: 無常苦空非我.
S.22.95 Phena. 五陰譬喩經(大2.501), 水沫所漂經(大2.501)
273. 手聲喩經: 諸行如幻如炎, 刹那時頃盡朽, 不實來實去, 是故比丘, 於空諸行, 當知當喜
當念, 空諸行常恒住, 不變易法, 空無我我所, 譬如明目士夫, 手執明燈, 入於空室, 彼空室
觀察, 如是比丘, 於一切空行空心, 觀察歡喜, 於空法行, 常恒住不變易法, 空我我所, 如眼
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 三事和合觸, 觸俱生受想思, 此諸法無我無常, 乃至空我我所比
丘.
291. 觸經: 於世間可念之色, 觀察如病..., 無常苦空非我, 彼愛卽離.
S.12.66 Sammasa.
293. 甚深經: 爲彼比丘說法, 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所謂有是故是事有,
是事有故是事起, 所謂緣無明行, 緣行識, 緣識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 緣六入處觸, 緣觸受,
緣受愛, 緣愛取, 緣取有, 緣有生, 緣生老死憂悲惱苦,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乃至如是純大
苦聚滅.
梵.Tripathi.
333. 無常經: 如無常, 如是苦空非我, 亦如是說.
S.35.7-12 Anicca etc.
335. 第一義空經: 我今當爲汝等說法, 初中後善, 善義善味, 純一滿淨, 梵行淸白, 所謂第一
義空經, 諦聽善思, 當爲汝說, 云何爲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 眼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
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 此陰滅已, 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耳鼻舌
身意, 亦如是說, 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 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如無明緣行, 行緣識, 廣
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又復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如是廣說
乃至純大苦聚滅, 比丘, 是名第一義空法.
增一阿含. 30.六重品 7. No.125(37,7)
474. 止息經: 第四禪正受時, 出入息寂滅, 空入處正受時, 色想寂滅, 識入處正受時, 空入處
想寂滅,
S.36.15-6 Santaka.(1-2)
559. 迦摩經: 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 空入處, 識入處, 無所有入處具足住.
S.35.192 Kamabha.
567. 那伽達多經2: 有無量心三昧, 無相心三昧, 無所有心三昧, 空心三昧,... 云何空心三
昧, 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 如實觀察, 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 是名空心三昧, 是名爲法種
種義, 種種句,種種味,..., 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 謂貪有量, 若無諍者第一無量, 謂貪者
是有相, 에癡者是有相, 無諍者是無相, 貪者是所有, 에癡者是所有, 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次
無諍者, 空於貪空於에癡, 空常住不變易, 空非我非我所, 是名第一義種種味.
S.41.7 Godatta: ayam vuccati bhante sunnata cetovimutti,..., sa kho pana
akuppa cetovimutti sunna ragena sunna dosena, sunna mohena,
575. 病相經: 若作轉輪王, 彼亦無常苦空無我.
S.41.10 Gilanadassana.
639. 布薩經: 我觀大衆, 見已虛空, 以舍利弗大目建連般涅槃故.
S.47.14 Celam: Api mayayam bhikkhave parisa sunna vita khayati,
parinibbutesu Sariputta-Moggalanesu sunna me bhikkhave parisa hoti.
745. 空經: 若比丘修空入處, 多修習已, 得大果大福利, 云何比丘修空入處, 多修習已, 得大
果大福利, 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 依遠離, 依無欲, 依滅向於捨, 乃至修捨覺分, 依
遠離, 依無欲, 依滅向於捨.
S.46.76 Nirodha.
747. 無常經: 空想.
S.46.71 Anicca.
814. 不疲經: 空入處.
cf.S.54,8.
926. 詵陀迦전延經: 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 於水火風想, 無量空入處想, 識入處想, 無所有入
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 此世他世, 日月見聞覺識, 若得若求若覺若觀, 悉伏彼想, 如是禪者,
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
A.XI.11. 別雜 151(大2.430c).
964. 出家經: 空入處.
M.73 Mahavacchagotta-s.
1122. 疾病經: 天上妙欲無常苦空變壞之法.
S.55.54 Gilayanam.
1142. 衲衣重經: 空入處.
S.16.9 Jhanabhinna. 別雜 117(大2.416c).
1172. 毒蛇經: 恐怖馳走還入空村, 見彼空舍危朽腐毁,..., 空村群賊,..., 於空閑樹下,
S.35.197 Asiviso: so passeyya sunnam gamam yannyad evam gharam
paviseyya rittakanneva paviseyya tucchakanneva paviseyya sunnakanneva
paviseyya.
1175. 緊獸喩經: 於五受陰觀察, 如病如刺如殺, 無常苦空非我, 作如是知如是見, 得見淸淨.
S.35.204 Kimsuka.
1179. 失牛經: 云何無所求, 空寂在於此, 獨一處空閑, 而得心所樂.
S.7.1.10 Bahudhiti. 別雜 93(大2.406a).
1183. 採薪經: 寂?住空閑,..., 如日停虛空.
S.7.2.8 Katthahara: Gambhirarupe bahubherave vane, sunnam arannam
vijanam vigahiya.
1202. 尸羅經: 汝謂有衆生 此卽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 無是衆生者, 如和合衆材 世名之爲車,
諸陰因緣合 假名爲衆生, 其生卽苦生 住亦卽苦住, 無餘法生苦 苦生苦自滅, 捨一切愛苦 離
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卽自消滅去.
S.5.10 Vajira. 別雜 218(大2.454c).
1214. 貪慾經: 諦觀察諸行 苦空非有我, 繫念正觀身 多修習厭離.
S.8.4 Ananda. 別雜 230(大2.458a). 增 35.9(大2.701a).
1258. 鼓經: 聞如來所說修多羅, 甚深明照, 空相應隨順緣起法,... 於彼如來所說, 甚深明
照, 空相要法, 隨順緣起者.
S.20.7 Ani: Evam eva tesam bhikkhave suttantanam tathagatabhasitanam
gambhiranam gambhiratthanam lokuttaranam sunnatapatisannuttanam
antarathanam bhavissati.
1296. 拘屢陀王女經: 瞿曇何故說 生子爲不善,... 答言, 當知恒無常 純空陰非子, 生子常得
苦 愚者說言樂, 是故我說言 生子非爲善, 非善爲善像 念像不可念, 實苦貌似樂 放逸所踐
蹈.
別雜 294(大2.475a).
1347. 味經: 無想味所熏 持空三昧甁, 山地草樹木 視之如涕唾.
1348. 離林經: 如來慧日出 離林說空法, 心久恐怖我 今可放令去.
別譯雜阿含
108. : 佛告梵天, 此處無常, 空不自在,
잡.1195. S.6,1,4.
151. : 佛告薄迦梨, 若有比丘, 深修禪定, 觀彼大地悉皆虛僞, 都不見有眞實地想, 水火風
種, 及四無色, 此世他世, 日月星辰, 識知見聞, 推求覺觀, 心意境界, 及以於彼智不及處, 亦
復如是, 皆悉虛僞, 無有實法, 但以假號, 因緣和合, 有種種名, 觀斯空寂, 不見有法及以非
法,
잡.926. A.XI,11.
198. : 佛告犢子比丘, 若欲離欲惡不善者, 有覺有觀, 入於初禪, 如是比丘, 應修二法, 定及
智慧, 乃至四禪, 慈悲喜捨, 空處識處, 不用處, 非想非非想處, 亦復如是,
잡.964. M.73 Mahavacchagotta-s.
250. : 處林住空寂,
잡.1215. S.8,1. Thag.1209-1213.
270. : 口意宜修善 不應作諸惡, 身不以小惡 加害於世間, 觀欲空無實 修於念覺意, 若自不
樂苦 莫作損滅業,
잡.1271.
284. : 欲性本無常 斷滅則悟道, 著欲生繫縛 永不得解脫, 若以信爲伴 不信莫由起, 名稱轉
增長 壽終得生天, 若復斷除欲 不數數受有, 不還來生死 永入於涅槃, 知身空無我 觀名色不
堅, 不著於名色 從是而解脫, 亦不見解脫 及以非解脫, 哀愍利群生 廣饒益一切,
잡.1286. S.1,4,4 및 6.
317. : 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脫, 願求得涅槃 已知於世間, 解有及非有 深知諸法空, 是名爲
比丘 離有獲涅槃,
잡.1318. S.2,1,2. S.2,2,3.
長阿含
2. 遊行經 第2後: 一切萬物無常存者, 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於是世尊卽入初禪定從初禪起入
第二禪, 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 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 從四禪起入空處定, 從空處定起入識
處定, 從識處定起入不用定, 從不用定起入有想無想定, 從有想無想定起入滅想定,
D.16 Mahaparinibbana-s.
4. 사尼沙經4: 如來以方便力說善不善, 具足說法而無所得, 說空淨法而有所得, 此法微妙猶
如醍호,
D.18 Janavasabha-s.
9. 衆集經5: 意增盛慧, 復有三法, 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 復有四法, 謂四
無色定, 於是比丘越一切色想, 先盡瞋에想不念異想, 思惟無量空處, 捨空處已入識處, 捨識
處已入不用處, 捨不用處已入有想無想處, ..., 復有六法, 謂六界, 地界火界水界風界空界識
界,..., 或有衆生空處住識處住不用處住,
D.33 Sangiti-s.
10. 十上經6: 云何三修法, 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 云何八證法, 謂八解
脫, 色觀色一解脫, 內有色想觀外色二解脫, 淨解脫三解脫, 度色想滅瞋에想住空處四解脫,
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 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 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度有想無想
處住想知滅八解脫,..., 云何九證法, 謂九盡, 若入初禪卽聲刺滅, ..., 入第四禪卽出入息刺
滅, 入空處卽色想刺滅, 入識處卽空想刺滅, ...
D.34 Dasuttara-s.
11. 增一經7: 云何三修法, 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 ..., 度色想滅瞋에想住空
處, 四解脫, ..., 云何九證法, 謂九盡, ..., 入空處卽色想刺滅, ...
12. 三聚經8: 云何三法趣向涅槃, 謂三三昧,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28. 布咤婆樓經9: 彼初禪想滅二禪想生, ..., 彼二禪想滅三禪想生, ..., 彼三禪想滅四禪想
生, 以是故知, 有因緣想滅, 有因緣想生, 捨一切色想, 滅에不念異想入空處, 梵志, 一切色
想滅空處想生, 以是故知, 有因緣想滅有因緣想生, 越一切識處入不用處, 梵志, ..., 捨不用
處入有想無想處, .., 彼捨有想無想處入想知滅定,
D.9 Potthapada-s.
中阿含
31. 舍梨子相應品 分別聖諦經11, 初一日誦: 衆生實有六界, 不愛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M.141 Saccavibhanga-s.
62. 王相應品 頻비娑邏王迎佛經5, 初一日誦: 愚癡凡夫不有所聞, 見我是我而著於我, 但無
我無我所, 空我空我所, 法生則生, 法滅則滅, 皆由因緣合會生苦, 若無因緣諸苦便滅, 衆生
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 如來見衆生相連續生已, 便作是說有生有死, 我以淸淨天眼出過於
人, 見此衆生死時生時,
Mv.I,22;梵 Bimbisara-s.
75. 長壽王品 淨不動道經4, 第二小土城誦: ..., 是謂第一說淨無所有處道, 復次多聞聖弟子
作如是觀, 此世空空於神神所有空, 有常空有恒空, 長存空不變易, 彼如是行如是學, 如是修
習而廣布, 便於處得心淨, 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 或於此得入無所有處, 或以慧爲解, 彼於後
時身壞命終, 因本意故必至無所有處, 是謂第二說淨無所有處道,
M.106 Ananjasappaya-s.
81. 長壽王品 念身經10, 第二小土城誦: 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M.119 Kayagatasati-s.
84. 長壽王品 無刺經13, 第二小土城誦: 入第四禪者以入息出息爲刺, 入空處者以色想爲
刺, 入識處者以空處想爲刺, 入無所有處者以識處想爲刺,
A.X,72.
86. 長壽王品 說處經15, 第二小土城誦: 六界, 地界水火風空識界,
M.148 Chachakka-s.
104. 因品 優曇婆邏經8, 第二小土城誦: 沙門瞿曇空慧解脫,
D.25 Udumbarikasihanada-s.
153. 梵志品鬚閑提經2, 第四分別誦: 身卽是病是癰是箭是蛇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神,
M.75 Magandiya-s.
159. 梵志品 阿伽羅가那經8, 第四分別誦: 世尊答曰, 梵志經典依於人住, 人依稻麥住, 稻麥
依地住, 地依水住, 水依風住, 風依空住, 空無所依, 但因日月故有虛空, 日月依於四天王
住, 四王天依三十三天住, 三十三天依焰摩天住, 焰摩天依兜瑟차天住, 兜瑟차天依化樂天
住, 化樂天依他化樂天住, 他化樂天依梵世住, 梵世依於大梵住, 大梵依於忍辱溫良住, 忍辱
溫良依涅槃住, 涅槃者無所依住, 但涅槃滅訖涅槃爲最, 梵志, 以此義故從我行梵行,
164. 根本分別品 分別觀法經3, 第四分別誦: 比丘度一切色想, 滅有對想, 不念若干想無量
空, 是無量空處成就遊, 彼識著空智味, 依彼住彼緣彼縛彼識不住內,
M.138 Uddesavibhanga-s.
187. 雙品 說智經1: 色盛陰非果空虛, 不可欲不恒有, 不可倚變易法, 我知如是, 若於色盛
陰, 有欲有染有著有縛, 縛著使者, 彼盡無欲滅息止, 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 如是覺想行識
盛陰, 非果空虛, 不可欲不恒有, 不可倚變易法,
M.112 Chabbisodhana-s.
190. 雙品 小空經4, 第五後誦: 阿難, 我多行空,..., 阿難, 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 若
此有餘者, 我見眞實有, 阿難, 是謂行眞實空不顚倒也, 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
念村想, 莫念人想, 當數念一無事想, 彼如是知空於村想, 空於人想, 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
若有疲勞因村想故, 我無是也, 若有疲勞因人想故, 我亦無是, 唯有疲勞因一無事想故, 若彼
中無者, 以此故彼見是空, 若彼有餘者, 彼見眞實有, 阿難, 是謂行眞實空不顚倒也, 復次阿
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人想, 莫念無事想, 當數念一地想, 彼比丘若見此地, 有
高下, 有蛇聚, 有棘刺叢, 有沙有石山險深河, 莫念彼也, 若見此地, 平正如掌, 觀望處好, 當
數念彼, ..., 復次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無事想, 莫念地想, 當數念一無量空
處想, 彼如是知, 空無事想, 空於地想, 然有不空唯一無量空處想, ..., 復次阿難, 比丘若欲
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地想, 莫念無量空處想, 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 彼如是知, 空於地想,
空無量空處想, 然有不空唯一無量識處想, ..., 復次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無
量空處想, 莫念無量識處想, 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 彼如是知, 空無量空處想, 空無量識處
想, 然有不空唯一無所有處想, ..., 復次阿難, 比丘若欲多行空者, 彼比丘莫念無量識處想,
莫念無所有處想, 當數念一無想心定, 彼如是知, 空無量識處想, 空無所有處想, 然有不空唯
一無想心定, ..., 彼作是念, 我本無想心定, 本所行本所思, 若本所行本所思者, 我不樂彼,
不求彼, 不應住彼, 如是知如是見, 欲漏心解脫, 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解脫已便知解脫, 生已
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眞, 彼如是知, 空欲漏, 空有漏, 空無明漏, 然有不空,
唯此我身六處命存, 若有疲勞, 因欲漏故, 我無是也, 若有疲勞因有漏無明漏故, 我亦無是,
唯有疲勞, 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 若彼中無者, 以此故彼見是空, 若彼有餘者, 彼見眞實有,
阿難, 是謂行眞實空不顚倒也, 謂漏盡無漏, 無爲心解脫, ..., 是故阿難, 當學如是,
M.121 Culasunnata-s.
191. 雙品 大空經5, 第五後誦: 阿難, 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 成就遊, 心不移動趣向於近,
得淸澄住解於內空者, 是謂正知, 阿難, 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 彼外空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趣
向於近, 得淸澄住解於外空, 阿難, 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外空成就遊, 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淸
澄住解於外空者, 是謂正知, 阿難, 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 彼內外空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趣
向於近, 得淸澄住解於內外空, 阿難, 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外空成就遊, 心不移動趣向於近,
得淸澄住解於內外空者, 是謂正知, 阿難, 當以不移動成就遊彼不移動成就遊已, 心不移動
趣向於近, 得淸澄住解於不移動, 阿難, 如是比丘觀時則知不移動成就遊, 心不移動趣向於
近, 得淸澄住解於不移動者, 是謂正知, ..., 阿難, 彼比丘行此住處心, 若欲坐定者, ..., 是謂
正知,
M.122 Mahasunnata-s.
211. 哺利多品 大拘치羅經10, 第五後誦: 復問曰, 賢者拘치羅, 空無願無相, 此三法異義異
文耶, 爲一義異文耶, 尊者大拘치羅答曰, 空無願無相, 此三法異義異文,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
曰, 善哉善哉, 賢者拘치羅,
M.43 Mahavedalla-s.
增一阿含
卷1, 序品1 : ?..., 諸法甚深論空理 難明難了不可觀, ...?
A.1,20 및 93-102.
卷3, 弟子品4, 8 : 恒樂空定分別空義, 所謂須菩提比丘是, 志在空寂微妙德業, 亦是須菩提
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 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入無願定意不起亂, 所謂焰盛比丘是,
A.I,14,1-4.
卷9, 慙愧品18, 7 : 爾時地獄衆生受若干苦惱, 爾時彼地獄中有一大확空無有人, 見已便生
恐懼衣毛皆竪, 前白世尊曰, 此諸衆生皆受苦痛, 唯有此釜而獨空無人, 世尊告曰, 此者名爲
阿毘地獄,
cf.DhpA.I,p.115ff.
卷10, 勸請品19, 3 : 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 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 身所覺知苦
樂之法, 若不苦不樂之法, 卽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 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
無有想則無恐怖, 以無恐怖則般涅槃,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
M.37 Culatanhasankhaya-s.
卷16, 高幢品24-3, 8 :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定,
M.48 Kosambiya-s. 128 Upakkilesa-s. Mv.X,2,2-20. J.428.
卷16, 高幢品24-3, 10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此三三昧, 云何爲三, 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
昧, 彼云何名爲空三昧, 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 是謂名爲空三昧, 彼云何名爲無想
三昧, 所謂無想者, 於一切諸法, 都無想念亦不可見, 是謂名爲無想三昧, 云何名爲無願三
昧, 所謂無願者, 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 是謂名爲無願三昧, 如是比丘, 有不得此三三昧, 久
在生死不能自覺寤,
A.III,163.
卷18, 四意斷品26-1, 9 : 舍利弗卽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 繫念在前而入初禪, 從初禪起入二
禪, 從二禪起復入三禪, 從三禪起復入四禪, 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 從
有想無想起入滅盡定, 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 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 從空處
起入第四禪, 從第四禪起入三禪, 從第三禪起入第二禪, 從第二禪起入初禪,
卷22, 須陀品30, 3 : 有慈悲喜護之心具空無相願, 於欲界中最尊第一,
DhpA.III,p.465. Divy.p.402.
卷24, 善聚品32, 6 : 世尊告曰, 汝今云何見佛聞法而無狐疑, 沙彌白佛言, 色者無常, 無常者
卽是苦, 苦者是無我, 無我者卽是空, 空者非有非不有, 亦復無我, 如是智者所覺知, 痛想行
識無常, 無常者是苦, 苦者無我, 無我者是空, 空者非有非不有, 此智者所覺知, 此盛陰無常
苦空無我非有, 多諸苦惱不可療治, 恒臭處不可久保悉觀無有我, 今日觀察此法, 便爲見如
來已,
卷26, 等見品34, 1 : 舍利弗報言, 戒成就比丘, 當思惟五盛陰無常爲苦爲惱爲多痛畏, 亦當
思惟苦空無我, 云何爲五, 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 爾時戒成就比丘, 思惟此五盛陰, 便
成須陀洹道, 比丘白舍利弗言, 須陀洹比丘, 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 須陀洹比丘, 亦當
思惟此五盛陰爲苦爲惱爲多痛畏, 亦當思惟苦空無我, 諸賢當知, 若須陀洹比丘, 思惟此五
盛陰時便成斯陀含果,
卷27, 邪聚品35, 10 : 阿難報曰, 云何覺知如眞法乎, 僧迦摩報曰, 色者無常, 此無常義卽是
苦, 苦者卽無我, 無我者卽是空也, 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此無常義卽是苦, 苦卽無我, 無我者
卽是空也, 此五盛陰是無常義, 無常義者卽是苦義, 我非彼有彼非我有, 是時僧迦摩便說此
偈 : 苦苦還相生 度苦亦如是, 賢聖八品道 乃至滅盡處, 更不還此生 流轉天人間, 當盡苦原
本 永息無移動, 我今見空跡 如佛之所說, 今得阿羅漢 更不受胞胎,
Thag.453-458 注.
卷28, 聽法品36, 5 : 此如來形何者, 是世尊爲是眼耳鼻口身意乎, 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
乎,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 如世尊所說偈言 : ?若欲禮佛者 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
皆悉觀無常, 囊昔過去佛 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 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 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 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
無人無造作, 亦無形容有敎有授者, 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 我者無主, 我今歸命眞法之
聚, ....,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 而說偈言 : ?善業以先禮 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 此是禮佛
義, 若欲禮佛者 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 此名禮佛義?
DhpA.III,pp.224ff. cf.Divy.p.375,p.401.
卷29, 六重品37-1, 2 :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爲六界之法, 比丘, 當知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
生, 云何爲六, 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是謂比丘有此六界,
卷30, 六重品37-2, 7 :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 三百六十骨 在此人身中, 古佛之所演 我今亦說
之, 筋有五百枚 脈數亦如是, 蟲有八萬種 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 比丘勤精進, 速得羅漢
道 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 愚者之所貪, 智者心歡悅 聞此空法本, 是謂比丘, 此名第一最
空之法,
잡.335.
卷30, 六重品37-2, 10 : 佛告尼健子, 我之所說, 色者無常, 無常卽是苦, 苦者卽是無我, 無
我者卽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 無常卽是苦, 苦者無我,
無我者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我之敎誡其義如是,
잡.110. M.35 Culasaccaka-s.
卷32, 力品38-2, 9 : 僻支佛報曰, 止止大妹, 此非汝咎, 是我宿罪, 受此形故, 使人見起欲情
意, 當熟觀眼, 此眼非我, 我亦非彼有, 亦非我造亦非彼爲, 乃從無有中而生, 已有便自壞
敗, 亦非往世今世後世, 皆由合會因緣, 所謂合會因緣者, 緣是有是, 此起則起, 此無則無,
此滅則滅, 眼耳鼻口身意, 亦復如是皆悉空寂, 是故大妹, 莫著眼色, 以不著色, 便至安隱之
處無復情欲, 如是大妹, 當作是學,
卷32, 力品38-2,11 : 若世尊賢聖弟子, 眼見色已不起染著無有汚心, 卽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
法, 苦空非身之法, 六情亦復如是不起染汚心, 分別此六情無常苦空非身之法, 當思惟此時
便獲二果, 於現法中得阿那含若阿羅漢,
DhpA.III,pp.436f.
卷35, 莫畏品41, 3 : 盡於世間以慈心遍滿其中, 悲喜護心空無相願, 亦復如是,
잡.42. S.22,57.
卷37, 八難品42-2, 6 : 諸佛世尊皆同一類, 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 亦復同空無相願,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 無能見頂者, 皆悉不異, 唯有精進不同, 於過去
當來諸佛世尊, 精進者, 吾最爲勝,
A.VIII,30.
卷39, 馬血天子品43-2, 5 : 魔語我曰, 汝以何義滅此諸慢, 時我報曰, 波旬當知, 有慈仁三昧
悲三昧喜三昧護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相三昧, 由慈仁三昧辦悲三昧, 緣悲三昧得喜三昧,
緣喜三昧得護三昧, 由空三昧得無願三昧, 因無願三昧得無相三昧, 以此三三昧之力與汝共
戰,
중.200. M.22 Alagaddupama-s.
卷41, 馬王品45, 6 : 舍利弗白佛言, 唯然世尊, 我恒遊空三昧,
잡.236. cf.M.151 Pindapataparisuddhi-s.
卷45, 不善品48入前品中, 6 : 舍利弗比丘, 多遊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
잡.1330. 별잡.329. Ud.4,4.
卷49, 非常品51, 8 :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衆, 墮三惡趣者終無此事, 若彼善男子
善女人修念三尊, 必至善處天上人中, 然後長者, 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 不起於聲不
依聲而起於識, 不起香不依香而起於識, 不起於味不依味而起於識, 不起細滑不依細滑而起
於識, 不起意不依意而起於識, 不起今世後世, 不依今世後世而起於識, 不起於愛莫依愛而
起於識, 所以然者, 緣愛有受, 緣受有有, 緣有有生死愁憂苦惱不可稱計, 是謂有此五苦盛
陰, 無有我人壽命士夫萌兆有形之類, 若眼起時亦不知來處, 若眼滅時則滅, 亦不知去處, 無
有而眼生, 已有而眼滅, 皆由合會諸法因緣, 所謂因緣法者, 緣是有是無是則無, 所謂無明緣
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更樂, 更樂緣痛, 痛緣愛, 愛緣受, 受緣有, 有緣
生, 生緣死, 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無有而生已有而滅, 亦復不知來
處, 亦不知去處, 皆由合會諸法因緣, 是謂長者, 名爲空行第一之法,
중.28. M.143 Anathapindika-s.
카페 게시글
◇부처님 말씀◇
아함경?의 空思想 (원문자료....
정주사
추천 0
조회 667
08.11.06 20:19
댓글 0
다음검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