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曾炘《题曾伯厚同年西山永慕图》诗解读
http://wmf.fjsen.com 2012-03-12 08:27 陈雁章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郭曾炘,谱名亲绳,榜名曾矩,号春榆,又号匏庵,晚号遯叟。清咸丰五年(1855年)生于侯官世代官宦之家。祖,柏荫为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父,式昌为金衢严道道台署浙江按察史。郭曾炘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散馆以主事用,分礼部仪制司。光绪十七年补礼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任内阁侍读学士,改太常少卿,升光禄卿。光绪二十七年任工部左侍郎,调礼部右侍郎,兼户部左、右侍郎。民国成立后,清帝溥仪退位,溥仪私设典礼院,以郭曾炘为掌院学士。民国十七年病卒于北京,溥仪谥号“文安”。
郭曾炘有《题曾伯厚同年西山永慕图》诗如下:
一抚松楸一泫然,儿时光景俨当前。报刘日短崦嵫迫,不逮安舆就养年。
薄宦崎岖蜀道难,清风两袖不胜寒。墓田丙舍成何日,剩有云山卷里看。
钟郝风规戚党型,记曾拜田及髫龄。一篇行述无彫饰,字字分明血泪零。
五桂燕山共诵芬,十年乡梦冷榆枌。苏程寿骨惭人说,纸尾留题百感纷。
题目中的曾伯厚,名叫曾福谦,字伯厚,原名宗鲁。同治庚午举人,光绪丙戌进士。关于曾伯厚的身世和《西山永慕图》的来历,清季著名学者严复在《曾伯厚西山永慕图赞并序》中交待得比较清楚。
“杨太淑人者,吾乡曾亦庐先生之簉室也。既事先生,年十八生子徇齐,有圣童之目。顾八岁辄殇,太淑人摧痛几于灭性。以其翁命抚他儿为殇子嗣,是为伯厚大令。鞠育成长既辛既勤,慈孝交隆,虽李令伯与祖母氏刘不足过也。太淑人卒享高年及见儿成进士,入补秋曹,出为邑宰,历蜀数县。所至有来暮之歌,去思之绩,可谓能达其志也。已卒于光绪戊子,年七十六。……宣统三年辛亥(疑有误,见后文),去太淑人丧已卄余载。在今浇俗虽亲母,子将以久忘,而太淑人之德能使伯厚永怀慈荫,久而弥哀。为西山永慕图,具太淑人行略,以征文字于复曰:将以表彰先德也……。”
民国期间任《清史稿》总纂之一的王树枏也有《曾伯厚西山永慕图序》。序文说:“元澄者有侧室杨太淑人生子兆淞,八岁而殇,时犹子(侄)兆霖生福谦二日矣,其曾大父即命太淑人抱之,以为兆淞后……”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能诗,能文,能画,他在《伯厚先生七十寿序》的序文中写道:
“先生年十一已能为古今体诗,十八补弟子员,二十领乡荐,丙戊成进士……先生以生祖母杨太淑人年高,乞养南归,船政大臣裴公延主水师学校。已而,太淑人病革,先生吁天乞以身体代病良。己戊子丁艰则哀毁逾度。……请余写西山永慕图即太淑人下窆处……”
从严复、王树枏和林纾等人的序文可知:曾晖春五子曾元澄(号亦庐)的侧室杨氏,生一子名兆淞(徇齐),聪明伶俐,过目成诵,有圣目之称。兆淞八岁即殇,杨氏万分悲伤几乎达到失去本性的程度。曾晖春命她抚养侄儿兆霖之子为殇子的嗣子,这就是曾福谦,当时他生下来才两日。曾福谦也成了曾元澄的长孙。实际上曾兆淞年龄仅比嗣子大十来岁而已。杨氏抚育曾福谦历尽辛劳,而曾福谦对祖母也无比孝顺。曾福谦于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考中进士,分到刑部,被派到四川任知县。政声很好,有口皆碑。以后曾福谦以祖母年高为由,请求辞职回家奉养。不久,祖母病危,曾福谦对天发愿,乞求用自己的阳寿换回祖母之健康。
杨氏于光绪戊子年(1888年)去世,民国二年十二月葬福州西山(西山在福州洪塘附近,下葬时间据《生祖妣杨太淑人行述》,与前面“宣统三年辛亥”稍有出入,当以行述为准)。并请林纾(琴南)按其祖母下葬处的景物,画《西山永慕图》,以表永远怀念和敬慕之情。图画成后,曾福谦又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如严复、陈衍、陈宝琛、郑孝胥、陈三立、王树枏、柯劭忞、宋育仁等为《西山永慕图》作序、表、志、歌、诗等文学体裁记念祖母。郭曾炘的诗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以上几位均有诗文,题目皆为《题曾伯厚同年西山永慕图》。诗作者称曾伯厚为“同年”。同年原有特定含义,意指同榜录取。以上各人自然不可能是同榜考中。这里只能理解为同朝为官,因为写诗时,是辛亥之后,大清已不复存在,他们只是大清遗臣而已,称谓已不怎么严格。郭曾炘与曾福谦还有亲戚关系,郭曾炘为曾福谦祖父曾元澄《养拙斋诗集》写的序文中说 :
“吾祖中丞公(郭柏荫)兄弟五人皆曾祖母林太夫人出,林太夫人以无女故抚萨氏祖姑为已女。适亦庐曾公即霁峰先生之季子。而吾两姑又皆适曾氏为亦庐公子妇,亲串往还至密。……”这就是说郭曾炘的萨氏祖姑是曾福谦嫡祖母,是曾元澄的正室 。郭曾炘的两个姑姑又嫁给曾福谦的两个叔叔。郭曾炘的两个姑姑就是郭柏荫的三女郭好宜,四女郭勉宜。曾福谦的两个叔叔就是曾元澄次子曾兆珪,三子曾兆锟。
郭曾炘这首七言诗有不少典故,前四句注释如下:
一抚松楸①一泫然②,儿时光景俨③当前。报刘④日短崦嵫⑤迫,不逮⑥安舆⑦就养年。
【注释】①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②泫然:眼泪下滴的样子。③俨: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④报刘:出自李密《陈情表》。西晋李密六个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无依无靠,祖母刘氏历尽千辛万苦,将他抚育成人。后来朝廷要李密出外做官,李密写了一篇《陈情表》,说祖母九十六岁了,时日无多,他要在祖母刘氏跟前尽孝尽心。这就是“报刘”的来历。⑤崦嵫:山名,在甘肃天水县西境,即今天的齐寿山。古时常用来指日没的地方。⑥不逮:不到。⑦安舆:安车,《新唐书·赵隐传》:“懿宗诞日,宴慈恩寺,隐侍母以安舆临观。宰相方率百官拜恩於廷,即回班候夫人起居,搢绅以为荣。”说的是:唐懿宗生日,设宴慈恩寺,赵隐侍候母亲,安排在车中到慈恩寺观看,宰相率百官在宫廷拜恩一结束,赵隐就立刻回到母亲跟前侍候母亲,文武官员引以为荣。因此安舆,可解释为长辈得到晚辈细心周到的服侍。“不逮安舆就养年”这一句意思是:杨太淑人寿七十六,安享晚年的时间太短了。
次四句注释如下:
薄宦崎岖蜀道难①,清风两袖不胜寒。墓田丙舍②成何日,剩有云山卷③里看。
【注释】①薄宦崎岖蜀道难:指曾福谦曾在四川奉节、崇宁、仪陇等地任县官,出入四川行路难,做官也难。②墓田丙舍:指客居他处,原指墓地和正房之别室,后转义为客居他处。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有:墓田丙舍,豪强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曾福谦长期客居厦门霞溪仔陈文炳家。③云山卷:指《西山永慕图》。
第三段四句注释如下:
钟郝风规①戚党型,记曾拜田②及髫龄③。一篇行述④无彫饰,字字分明血泪零。
【注释】①钟郝风规:典出“钟郝雍睦”。晋朝时候,有个王浑,他的妻子姓钟;弟弟王湛的妻子姓郝。妯娌两个人,都有很好的品行,彼此非常和睦,管理家里的事务,也都依着礼法去做。钟夫人是钟繇的曾孙女儿,知书达理,虽然他的娘家门第高贵,但并不因为自己娘家富贵,盛气欺凌郝夫人。郝夫人也不因为自己娘家贫贱,屈意奉承钟夫人。所以当时的人都称赞钟、郝二人的关系是钟郝风规。本诗暗示正室萨夫人与侧室杨淑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曾福谦在《生祖妣杨太淑人行述》中提到:“先大母卧病十余年,侍汤药不少懈,众祖慈三人亲睦如姊妹,至老不哀。”②拜田:拜田神,是旧时一种风俗。③髫龄:指童年。④行述:个人传记,这里指曾福谦所撰的《生祖妣杨太淑人行述》。
末尾四句注释如下:
五桂燕山①共诵芬,十年乡梦冷榆枌②。苏程寿骨③惭人说,纸尾留题百感纷。
【注释】①五桂燕山:指窦燕山五子登科之事,郭曾炘和曾福谦的上辈都有五子登科的美名。②榆枌:指故乡。③苏程寿骨:苏轼诗《表弟程德孺生日》:“仗下千官散紫庭,微闻小语说苏程。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予与君皆寿骨贯耳,班列中多指予二人不问而知其为中表也。)...... ”寿骨是耳后的骨,突出者长寿。苏东坡和表弟程德孺同朝为官,他俩寿骨都突出。朝中官员看到他俩的寿骨就知道是表兄弟。郭曾炘和曾福谦无论家庭背景还是个人仕途与苏东坡和程德孺二人颇为相似。郭曾炘在此诗中谦虚地说:我们虽然与苏东坡和程德孺一样寿骨明显,但很惭愧,我们的才华怎能和苏程相比?末句“纸尾留题百感纷”诗人发出无限感慨,我想他大概既感慨于大清的灭亡,也感慨于个人命运如浮云般捉摸不定。
以上是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对照注释,读者应该能明白全诗大意。
.......................
题曾伯厚西山永慕图(癸丑)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十八
身拚成土骨成灰,得傍松楸亦快哉。
王母抚孤知事苦,鲜民述德觉词哀。
三春寸草都成泪,九品莲花定有台。
誓墓表阡皆幻耳,皋鱼死后笑颜开。
*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陈三立的诗 > 题曾伯厚同年西山永慕图
令伯昔陈情,为报祖母刘。
少孤出鞠育,此意绵千秋。
曾侯遘零丁,与密相匹俦。
含饴笑轩眉,担簦泪咽喉。
就傅迄通籍,老眼收骅骝。
颓日薄西山,抔土阴松楸。
一官去邱陇,入梦乾两眸。
换世作羁客,旗剑围茶瓯。
魂气接万里,往事伤椎牛。
俗漓腾异说,骨肉视缀疣。
孝思萦本根,公独盟诸幽。
喟我金坪阡,山势蟠龙虬。
十年不归扫,忍死营菟裘。
斯图觅彷佛,望海空白头。
作者简介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1]
参考资料
1题曾伯厚同年西山永慕图.搜韵网 [引用日期2021-02-21]